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再次被纳入道琼斯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World Index)和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欧洲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Europe Index),这也是英飞凌连续第十二年跻身全球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行列。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投资机构RobecoSAM发布。

英飞凌科技首席数字化转型官Constanze Hufenbecher表示:"英飞凌已连续十二次被列入全球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这是对我们在气候保护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表彰和认可。在英飞凌,我们认为“少即是多”。秉持这样的理念,英飞凌为加速推进电气化和数字化进程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实现气候目标。对英飞凌而言,再度荣登道琼斯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数榜和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欧洲指数榜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激励着我们不断调整战略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作为领先的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制造商,英飞凌为推动整个能源价值链的减耗增效做出了重大贡献。英飞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5倍。

英飞凌还将气候保护的理念贯彻落实到了公司的日常运营当中。英飞凌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2021年该公司在欧洲已经实现了所耗电力全部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英飞凌鼓励员工和管理层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管理委员会的可变薪酬也取决于公司在实现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是全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标杆。通过评估公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从61个行业中选出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该指数旨在帮助投资者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其投资组合的考量因素,从而做出睿智的决策,也希望鼓励企业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科技公司我们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环保。英飞凌的微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将带您通往美好的未来。2021财年(截止930日),公司的销售额达110.6亿欧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50,280名员工。20204月,英飞凌正式完成了对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收购,成功跻身全球十大半导体制造商之一。

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IFX)和美国柜台交易市场 OTCQX International Premier(股票代码:IFNNY)挂牌上市。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cn/about-infineon/press/press-release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2000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4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1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Velarray H800和Velarray M1600、远距离Alpha Prime 传感器……这些先进的Velodyne Lidar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悉数亮相2021年广州国际车展。通过全面展示突破性、高性价比的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还有以智慧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为首的领先技术,Velodyne Lidar致力于为中国市场实现安全的自动化驾驶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关键性支持。本次展会于11月19日至22日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举行(展位号:B区二层10.2展馆)。

1.jpg

2.jpg

Velodyne Lidar激光雷达产品专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自动驾驶车辆、自主机器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配送、工业等领域而设计,并提供灵活性、高质量和可靠性能,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尤其在智能出行领域,Velodyne Lidar能够赋能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助力安全的自动化出行。此外,结合专利技术,合作伙伴及生产战略优势,Velodyne Lidar将持续推动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致力为中国的自动化汽车市场带来高性价比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Velodyne Lidar高层现场分享技术优势以及中国市场展望

Velodyne Lidar首席商务官Sinclair Vass表示: “Velodyne Lidar通过富有创新性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推动安全移动出行。在自动驾驶领域,尤其是在新型电动汽车的细分市场中,采用强大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以获得更高的自动化能力和安全性能,将成为许多新兴企业的制胜法宝。中国是Velodyne 的关键市场,我们期待在 2022 年与更多本地客户深化沟通,以满足客户的产品设计需求。

3-min.png

Velodyne Lidar亚太区执行总监翁炜表示: “我们计划于2022年在中国市场逐步加大对于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产品的推广力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增强中国市场的服务和投入,全新的客户服务团队会在今年11月于国内上线,技术团队规模也将翻倍,以更好地提供售后支持,显著提升响应速度。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加强国内供应链保障能力,以满足高速持续增长的中国市场需求。”

4-min.jpg

Velodyne Lidar亚太区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并在中国拥有众多客户和长期合作伙伴。公司正与主线科技Trunk.Tech)进行合作,以加速无人驾驶卡车在中国物流市场的商业化。智行者科技Idriverplus)是Velodyne Lidar另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重要客户。智行者科技生产商用自动驾驶车辆,包括清扫车、乘用车和物流车辆。Velodyne Lidar与其投资者百度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百度长期在其自动驾驶业务中使用Velodyne Lidar传感器。

欢迎来到展台现场直接咨询工作人员(展位号:B区二层10.2展馆),或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垂询:Velodyne_LiDAR

可应用于多行业领域,高性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悉数亮相:

5.jpg

  • Velarray H800,一款为汽车级性能而设计的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采用Velodyne突破性的专有微型激光雷达阵列架构 (MLA)。该传感器集远程感知和广视场角于一体,设计用于ADAS和自动驾驶交通应用中的安全导航和防撞。它可以实现高级驾驶辅助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 (ACC)、车道保持辅助 (LKA)和行人自动紧急制动 (PAEB)。Velarray H800采用紧凑、可嵌入式外形设计,可以整齐地安装在卡车、公共汽车或轿车的挡风玻璃后侧,或者严密无缝地安装在车辆外部。

  • Velarray M1600,一款创新式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设计用于移动机器人应用。该传感器采用Velodyne的MLA,为安全导航提供出色的近场感知功能。Velarray M1600使无触控移动和 “最后一公里” 配送机器人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安全地运行。这款耐用、紧凑的传感器可以部署在各种环境和天气条件下,几乎可以实现全年全天候不间断使用。

  • Velodyne Alpha Prime™,是Velodyne为自动化出行提供的最佳长距离传感器,具备世界级扫描测距、图像清晰度和视野组合,以高可靠性和高精确度测量道路环境,可在各种光照条件下生成高质量点云,具有先进的传感器间抗干扰、电源效率和热性能。Alpha Prime利用Velodyne的专利360度环视感知技术,为安全、高性能自动驾驶出行提供支持。Alpha Prime历经十余载激光雷达创新和测试成果,可为城市和公路环境中的实时自动驾驶操作提供精确、可靠的导航。

  • Velodyne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可以创建道路和十字路口的实时3D地图,提供精准的交通监测和分析,这是摄像头或雷达等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所无法实现的。它可以在任何光照或天气条件下可靠地收集数据,支持全年运行,同时还能保护民众的隐私。该解决方案通过多模式分析来检测各种道路使用者,包括车辆、行人和骑行者,从而提高安全性。它可以预测、诊断和解决道路安全挑战,帮助市政当局和其他客户做出明智的决策,进而采取纠正行动。

关于Velodyne Lidar, Inc.

Velodyne Lidar(Nasdaq: VLDR, VLDRW)通过实时环绕视图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发明,开创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新纪元。Velodyne是激光雷达的全球领先企业,并以其突破性的激光雷达技术的广泛组合而享有盛誉。Velodyne革命性的传感器和软件解决方案提供灵活性、高质量和可靠性能,可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包括自动驾驶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机器人、无人机(UAV)、智慧城市和安防。通过不断创新,Velodyne致力于通过促进所有人的安全出行来改变生活和社区。

欲了解更多详情,敬请访问www.velodynelidar.com  

围观 5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1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智路资本近日宣布收购全球排名前四的半导体载具供应商——ePAK。随着中国成为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芯片国产率将进一步提升,ePAK公司的载具几乎贯穿芯片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迎合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国内硅片、晶圆制造产能大规模量产的节拍相契合,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角度还是从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角度,ePAK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收购完成后ePAK将保持原有团队、工厂和全球办事处,智路资本作为具有多年全球并购经验的硬科技私募管理公司,凭借其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及专业的产业整合投后管理经验,将为ePAK深度嫁接中国海量业务及行业优质客户资源,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计划将其打造为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载具顶级龙头供应商。

ePAK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注于为半导体自动化制造流程提供全方位高精度的承载、运输产品的制造商。核心管理团队均是在半导体行业工作超过20年的资深人士,拥有晶圆载具(Wafer Handling Products)、芯片载具(IC Shipping & Handling Products)及磁盘载具(Disk Drive Products)三大产品线,应用领域近乎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规模效应显著,新产品线FOSB(12英寸晶圆载具)已经在2021年可以投入市场。

ePAK全球设有九个销售和应用工程办事处,在中国深圳建立了世界级规模的制造及设计中心,以支持公司全球零库存生产的分销网络。ePAK的产品销往众多全球顶级客户,包括半导体公司,系统OEM集成商,IC封装测试运营商。半导体产业链客户超过了500家,前10大客户均保持了15年以上的合作关系。2021营收体量预计超1亿美元,并连续多年实现高增长。

从技术角度来看,在晶圆处理的每个运输和流程步骤都需要独特的材料、设计和载具。众所周知,芯片昂贵且极易受到误操作和污染的影响,载具作为高附加值的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耗材,具备高可靠性、耐高温抗摩擦、低释出性、低吸湿性、高穿透性的电子材料相关特性,同时还需具备防静电、防水汽以及高度客制化的优良特性。技术要求极高,而ePAK公司20年内只聚焦深耕半导体载具,在技术沉淀及客户积累方面,都具有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产业转移角度来看,中国半导体制造生态正逐步成熟,整合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中国从2017年到2021年间计划新建的晶圆厂数量居全球之冠,未来对载具的需求将出现井喷式增长,硅片厂商本土化及产业链配套能力本土化已成为我国构筑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目前大型的晶圆厂、硅片厂均与载具制造商深度绑定,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联动,以保证供应链安全,而中国目前的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半导体载具行业目前跨国寡头垄断严重,国内尚无成熟的晶圆载具供应商,此次跨国收购ePAK公司具有补齐国内载具短板,确保产业链安全可控的战略性意义。

关于智路资本

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关村融信产业联盟(简称融信联盟)的重要成员之一,智路资本是一家全球化的产业投资机构,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背景,丰富实战经验的投资管理团队。主导了一系列大型半导体控股型投资项目: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半导体跨境并购安世半导体项目,交易规模超过27亿美元;与高通公司在中国共同设立了移动芯片与物联网芯片设计企业瓴盛科技;收购了全球汽车电子排名前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UTAC;收购了西门子旗下,全球最大的工业压力传感器公司Huba Control;与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材料与设备公司合资,设立了全球前三大半导体引线框架企业AAMI。智路资本坚持为投资者和伙伴创造价值,从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助力被投资公司健康成长。

关于融信联盟

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化产业联盟(简称“融信联盟”)是为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生态发展,经北京市民政局核准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会员单位超200家,涵盖汽车电子、移动通讯、物联网、高清显示、设备、高端装备及新材料等国内国外新兴科技领域领军企业。

融信联盟以建广资产、智路资本和广大汇通三大投资机构为主体,重点投资SMART 领域(S=Semiconductors半导体产业链,M=Mobile移动技术, A=Automotive汽车电子, R=Robotic/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智能制造, T=IoT 物联网),深度布局半导体全产业链。

来源: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化产业联盟

围观 9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1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合见工软)近日推出一款灵活可扩展的先进FPGA原型验证系统UniVista Advanced Prototyping System(简称:UV APS)。

1.png

在智能化不断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超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热点高科技应用已成为高性能超大规模数字芯片的必争之地。随之而来的芯片性能、集成度、复杂度的指数级提升,给芯片验证带来了资金和时间上的双重挑战。UV APS产品系列能够帮助客户加速验证进度、提前进行软硬件集成开发与测试,其中UVAPS-VU19P-Quad采用了4个Xilinx Virtex Ultrascale+系列的VU19P FPGA器件,支持20台设备级联。UV APS的VU19P全新系列相对基于Xilinx上一代的VU440 FPGA的原型验证系统,给客户带来了平均1.4x仿真速度和1.6x容量的提升,极大的提高了原型验证工作效率。同时UV APS还提供了丰富的FMC接口子卡,降低设计者在验证阶段的额外时间成本;配合深度调试方案,缩减测试进程,加快芯片问世。UV APS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汽车电子、人工智能、通信网路、GPU等各类高端芯片市场。

UV APS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 基于Xilinx新型芯片平台,为超大规模ASIC和SoC的原型设计和仿真提供支持

  • 提供了高逻辑密度和I/O数量,搭配业界标准的FMC连接器以及专用高速串行连接器

  • 支撑多套级联,达成更大规模原型验证的目标

  • 支持多片分割

  • 面向多种垂直行业应用,提供快速板卡定制服务

  • 提供灵活的硬件云服务

  • 支持虚拟原型和FPGA原型系统的混合验证,提供即插即用的系统级验证方案

合见工软首席技术官贺培鑫表示:“UV APS作为合见工软首次推出的EDA原型验证产品系列已通过业内客户的检验,全面覆盖各种验证场景的需求,具备扎实的功能特性,为后续产品的快速迭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一站式IP和芯片领军企业,芯动科技表示:“合见工软UV APS为芯动科技多个高端IP的开发、验证与测试提供了灵活且可靠的平台支撑,同时提供的硬件私有云定制化服务,满足了芯动科技各研发团队之间的高效协同和最大化利用平台资源的需求。我们期待合见工软推出更多全系列产品以加速芯动科技未来多款产品的快速上市。”

关于合见工软:

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合见工软)作为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以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领域为首先突破方向,致力于帮助半导体芯片企业解决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关键问题,并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www.univista-isg.com

围观 6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1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英特尔、WaitTime和思科联合推出了一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美国购物中心(Mall of America)提供关于实时客载量、人群密度和购物体验的洞察服务。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美国购物中心可以做出明智的业务决策,在维护每位消费者隐私的同时改善购物体验。

美国购物中心和美国梦购物中心(Mall of America & American Dream)技术副总裁Aaron Nielsen表示:“在WaitTime、英特尔和思科的帮助下,我们不再需要对顾客消费的地点和方式做无谓的猜测,而且我们能够做出真正的改变来改善购物体验。尤其,通过顾客连接的Wi-Fi识别出其方位信息,并叠加其购物路线之后,我们能够真正获得对于消费者的深刻洞察。

采用内置人工智能加速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以及思科Meraki系统和分析解决方案,WaitTime利用人工智能来精确计算特定区域内的人数,并确定他们是在此停留或只是路过。WaitTime还提供详细的情况分析,经营者可以通过这些分析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WaitTime首席执行官Zachary Klima指出:“英特尔是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科技公司之一,WaitTime非常珍视双方的深度合作,这项合作使我们的客户能够利用同类首创的实时商业智能来提高效率,并提升客户、消费者等的体验。

对于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等场所,对人群的洞察分析是提升业务成果的关键。基于此,未来,WaitTime、英特尔和思科将持续携手,共同把这款零售解决方案扩展应用到美国各地的购物中心、体育场馆及其他更多场所中。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4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1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118——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合见工软)于上海浦东SK大厦举办了办公室剪彩仪式和产品发布会,这标志着公司立足中国市场,力争突围国产EDA领域的征程正式拉开帷幕。活动举行当天,众多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媒体朋友受邀来到现场,共同见证公司征程中的这一历史时刻。

以中国速度创新,从底层技术突围

合见工软董事长潘建岳率先向我们分享了公司的创建历程。他讲到,EDA是推进半导体产业创新的重要支点,但受国际形势影响,中国EDA产业发展接连受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决定成立合见工软,以突破性的技术和自研产品适应新的产业格局。我们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并且有植根中国、迈向世界的目标,这个目标会促使我们打破过去20年的局限,为中国乃至全球用户提供最先进的EDA技术,从而支持他们在半导体产业设计创新。展望未来,合见工软希望在3-5年内,能够推出多款世界级产品,并在10年内进军工业软件领域,成为在全球工业软件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一员。

1.png

公司从创建到发展,每一环都实属不易。合见工软的联席总裁徐昀回顾了公司成长路线并介绍了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她表示“公司的建立离不开‘人才、文化与产品’三个层面。其中,人才是公司的核心基石、文化与使命奠定公司发展的坚定信念、产品是面对市场与客户期待的最佳答卷。”合见工软自2021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至今,不仅从成立之初的6人办公室,迅速发展为约300人的规模,且众多人员都具备世界级的深厚技术背景和高超专业能力,更是在今年10月推出了第一款商用级仿真器产品UniVista Simulator(简称UVS),并得到头部客户的支持认可,受到整个业界瞩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EDA企业的惊人成长速度。

2.jpg

此外,合见工软联席总裁郭立阜对公司产品整体发布和未来规划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合见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可喜的技术成果,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对于未来有明确的规划方向,包括近期推出的几款卓越的产品,这都是公司实力的证明。合见工软是一家工业软件公司,我们以EDA作为起点,逐渐拓展至工业软件领域,通过结合先进的技术架构、云计算、AI和大数据,还有算法各方面,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持续发布更多先进的新产品,携手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为业内提供出色的解决方案。

3.jpg

多款重磅产品发布,合见工软EDA赛道起航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合见工软将不断聚合行业领军人物与各方资源,打造新一代的世界级工业软件,以创新的技术和应用模式服务中国以及全球客户。在此次仪式中,合见工软的首席技术官贺培鑫、产品方案和市场副总裁敬伟、系统方案总经理肖跃龙分别针对此次发布的三款产品进做出了详细介绍。

● 先进FPGA原型验证系统

伴随着后摩尔时代的到来,SoC设计规模不断增长、接口日益复杂,芯片验证更加依赖于垂直应用领域场景;同时软硬件集成和测试时间窗也在缩小,芯片开发趋向于多团队跨地域协作。在这种背景下,合见工软推出了原型验证系统UniVista Advanced Prototyping System(简称UV APS),其具备高性能、大容量、多样化IO支持,内置8938K x 4逻辑资源、6500+ IO资源,典型SoC设计运行性能可达20-50Mhz,并且拥有144路高速GTY收发器,最高可达25Gbps,可扩展多路DDR存储器速度可达2133Mbps、支持多套系统级联,最多支持20套级联、配套runtime实时控制。

在应用层面,UV APS面向高性能计算、汽车电子、人工智能、通信网路、GPU等多垂直应用领域并提供快速、专业、高质量的物理板卡快速定制化服务。该系统支持超大规模系统芯片验证、上百个核心互联;同时也支持跨地域多场景协同验证,并配备Web管理,监控,操作平台等功能。UV APS作为合见工软首次推出的EDA原型验证产品系列已通过业内客户的检验,全面覆盖各种验证场景的需求。从现场分享的芯动科技和芯来科技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看到合见工软的先进原型验证平台提供了多样化的逻辑硬件规格,很好的适应了不同类型IP,子系统以及全芯片的设计规模需求,同时丰富的标准接口子卡和快速的定制化能力也为不同应用的原型验证环境的搭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面对多项目组多测试团队的使用需求方面,合见工软提供了非常便捷高效的定制化原型验证私有云服务,最大化的利用了宝贵的硬件资源,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访问机制。

● 集成开放的一体化协同设计环境

面对先进封装设计所带来的挑战,合见工软研发了一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商用级EDA协同设计软件——UniVista Integrator(简称UVI)。其采用业界首创的系统级网络连接检查算法,提供高效的图形渲染显示,具备优秀的开放性、易用性、灵活性、扩展性、集成性。并支持设计数据轻松导入,可生成高效、准确的检查报告。作为合见工软系统级协同设计的平台产品,UVI将进行持续的创新与迭代,开发出更丰富的功能以满足广泛的行业应用需求。燧原科技封装主管工程师陈晓强表示,UVI解决了2.5D、3D、异构封装设计中,不同设计之间互连检查的困扰。简单灵活的操作,直观高效的检查报告,不仅把封装工程师从繁重的人工检查中解放出来,而且检查报告的规模、准确性是传统EXCEL表格检查方式无法企及的。

● 一站式电子设计数据管理平台

全球芯片市场竞争加剧对电子系统研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来源于技术更新和研发管理两个方面。面对此项问题,合见工软融合先进信息化技术与行业最佳实践推出了UniVista EDMPro,该产品是一款一站式电子设计数据管理平台,包含RMS(资源库管理系统)、EDMS(电子设计过程管理与质量评审系统)、ERC(电子设计检查工具)和PDMCon(PDM/PLM系统集成方案)四款产品。

其中,RMS采用主流的信息化技术,内嵌行业最佳实践,可实现电子系统设计中电子元器件以及成熟电路模块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应用和维护;EDMS可实现电子系统研发过程的精细化管理;ERC通过设计检查可以自动鉴别设计中任何的规则违反,提升质量与可靠性,提高设计评审效率;PDMCon的作用是完成EDA工具与PDM/PLM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实现基于EDA设计中元器件与PDM/PLM系统中的信息自动创建BOM,从而减少设计师通过手动创建BOM、挂接文件等繁琐的步骤。EDMPro在业内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普遍赞誉。从现场分享的实际应用案例中可以看到,EDMPro为电子系统研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强力支撑,为设计工程师构建了一整套高质量的电子设计资源库并提供科学的管理、应用和维护机制。EDMPro加速了企业范围的设计工具统型、实现了EDA设计工具与PDM系统以及ERP系统之间流程和数据的集成整合。EDMPro平台帮助企业完成了大量的电子系统研发,积累了可观的工程数据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库,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电子系统研发效率和质量可靠性。

众多合作伙伴携新品亮相,共话半导体产业未来

此外,在本次活动中,合见工软的一众合作伙伴也受邀出席。其中,孤波科技首席技术官周浩表示:面对中国市场和技术趋势,应先解决单点芯片测试问题,并长期布局企业数字化,将经验能力与质量控制建立在流程中,为芯片设计公司数字化运营打好基础。基于此理念,孤波科技推出自主创新研发的测试研发协同流程化工具OneTest,将测试自动化贯穿芯片产品研发生命周期中。不仅如此,周浩先生现场分享了与华为海思在测试与数字化上的合作实践,并与纳芯微首席信息官张龙在活动现场一同分享成功合作案例。

新享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侯文婷介绍到:我们正在应用低代码,AI等互联网先进技术,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公司推出的新享常赢企业信息化软件操作系统,可根据企业业务形态进行定制开发,打破企业内部各模块数据壁垒,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数据,通过表单引擎和流程引擎,完成对企业运营状态的实时高效分析研判。

上海阿卡思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袁军指出:形式化方法是工业软件底层技术,贯穿软硬件设计全流程。上海阿卡思以形式化方法为核心,开发AveMC形式验证EDA软件、AveCEC逻辑等价检查EDA软件以及AveSWF软件形式化平台,并且开发出基于华为云的形式化验证云平台。目前,AveMC EDA软件已经在客户处使用,有效地帮助客户找到了设计缺陷。

近年来,国产化替代的呼声愈发高涨,EDA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是推动国产芯片产业长足发展并且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之一。合见工软开创至今,仅8个月就取得了斐然成绩,这与公司高瞻远瞩的管理理念息息相关。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守正出新,笃行致远”的企业精神,怀揣“因合而生,创见未来”的发展理念,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EDA产业的发展之路。

关于合见工软:

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合见工软)作为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以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领域为首先突破方向,致力于帮助半导体芯片企业解决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关键问题,并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www.univista-isg.com

围观 10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0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具备 24 路输出的 MLX81118 可更加灵活地通过 LIN 实现动态和个性化的车内氛围灯照明,为 ASIL-A 应用带来更高的可靠性且符合 ISO 26262 标准

全球微电子工程公司 Melexis 今日宣布,推出具备 24 路 LED 驱动器输出的多通道 LIN RGB LED 控制器芯片 MLX81118,进一步推动富有创意的动态汽车照明设计。MLX81118 可驱动 8 路 RGB 通道,降低物料清单成本的同时简化了车内外的前沿照明设计。此外,MLX81118 还增加了双输入电压功能,可为 LIN 应用显著降低 LED 功耗。

产品宣传图.jpg

通过推出面向 LIN 生态系统中的车内氛围灯照明和动态照明应用的多通道 LIN RGB LED 控制器芯片 MLX81118,Melexis 进一步扩展了该产品系列。MLX81118 具有 24 路输出(每路输出可提供高达 60mA 的电流),可驱动八颗 RGB 通道。独立的 PWM 控制与高达 16 位的分辨率配置使得这款控制器能够实现任何色点和亮度。

MLX81118产品图.jpg

产品应用图.jpg

MLX81118 是对 Melexis MLX81115 和 MLX81113 的有力补充,以应对繁多迥异的应用需求。MLX81113 主要用于传统车内氛围灯照明功能,而 MLX81118 广泛适用于需要在一个或多个模块内通过一个 LIN 节点控制多个 RGB LED 的应用,例如车门饰件或仪表板应用。多通道支持意味着 MLX81118 也适用于通过 LIN 控制实现的动态灯光效果。

除了缩减材料清单并简化多通道内外部照明系统设计外,MLX81118 还降低了 LED 功耗,这得益于新增的双输入电压功能,优化了连接 LED 的驱动电压。这有助于简化热管理,提升模块可靠性,同时降低功耗。

内置的直接和间接温度监测允许对所有通道进行温度补偿,以确保在 -40℃ 至 125℃ 的整个温度工作范围内获得稳定的色点。

全新推出的 MLX81118 基于 Melexis 的 LIN RGB LED 控制器,具有验证的各项功能,内置一套完整的 LIN 系统,包括收发器和协议处理器,用于将 LED 模块连接到车辆的 LIN 网络。LIN 接口符合 LIN2.x 和 SAE J2602 标准以及 ISO 18987 标准,支持根据总线并联方式自动寻址。

LED 控制由 Melexis 的 MLX16 FX 16 位 RISC 微控制器和片上存储器子系统处理,片上存储器子系统配有 2KB RAM 和 32KB 闪存(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 LED 校准系数)以及真实 EEPROM(用于存储附加客户数据)。此外,MLX81118 符合 ISO 26262 要求,可满足功能安全系统的使用。

“MLX81118 支持高度灵活控制,可实现富有创意的灯光效果,引领潮流风格。凭借支持八路 RGB 通道的输出以及对颜色和亮度的精确控制等新功能,设计人员可以增添个性化并增强安全性。”Melexis LIN 产品线经理 Michael Bender 表示,“与此同时,我们增加了一些功能来提高可靠性、简化热管理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温度稳定性,最终带来卓越的用户体验。”

MLX81118 采用先进的绝缘体上硅(SOI)技术制造,具有高电压 I/O,可在低至 4V 的电源电压下工作,能在车辆电源电压波动时(如停止-启动操作中)保持性能稳定。内置的保护功能包括 28V 跳接启动,以及电池过压和欠压检测。

这款产品拥有一套完整的工具链,包括评估板、在线仿真器和 C 编译器包,可帮助加速应用程序开发。同时还提供有包括 LIN 驱动程序、混色、数学库和 IC 初始化例程在内的基本软件。

为了更好地支持客户,Melexis 在需要时可提供定制应用软件支持。

MLX81118 现已通过相关认证,符合 AECQ-100 车规要求和 PPAP 要求。这款产品采用节省空间的无引线 QFN32 5mm x 5mm 散热增强型封装。

如需了解更多产品信息,请访问:www.melexis.com/MLX81118

关于迈来芯公司

Melexis 将对技术的无限热忱与灵感迸发的工程设计创想融于一体,致力于设计、开发、提供创新型微电子解决方案,帮助设计人员将设想顺利转化为完美契合未来需求的理想应用。Melexis 拥有先进的混合信号半导体传感器和执行器元件,能够解决新一代产品及系统在集成感应、驱动和通信元件时遇到的种种挑战,不仅有助于增强产品与系统的安全性,提高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提升使用便捷性。

Melexis 是汽车半导体传感器的全球领导者,目前全球生产的每辆新车平均搭载13颗我们的芯片。Melexis充分利用在汽车电子元件的核心经验,积极扩展传感器和驱动芯片产品组合,并满足在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工业和医疗应用等市场的广泛需求。Melexis 的传感解决方案包括磁传感器、MEMS 传感器(压力、TPMS、红外)、传感器接口芯片、光电子单点和线性阵列传感器以及飞行时间技术。Melexis 的驱动芯片产品系列包括先进的直流和无刷直流电机控制芯片、LED 驱动芯片和 FET 预驱动芯片。同时,Melexis 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确保元件之间可以清晰快速地进行通信。

Melexis 总部位于比利时,在全球 18 座驻地拥有 1500 余名员工。公司已经在布鲁塞尔泛欧交易所 (MELE)上市。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melexis.com

围观 10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0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Pure Storage大中华区技术总监何与晖Andrew Ho

企业转型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洞见,将数据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代企业需要拥有能够支持快速开发与部署应用程序的基础设施,从而为自动化、自助式资源分配以及无处不在的数据访问奠定基础。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企业能既快又巧地利用数据是其在当今的商业市场中能够立足的基础。

对企业首席信息官(CIO)而言,一项关键的任务就是提供数据服务以助力DevOps团队、数据科学家及业务线人员轻松存取、探索和挖掘数据,从而满足各种企业应用程序与使用需求。如若CIO们在三年后还无法提供无处不在的数据即服务(Data as-a-Service),他们的职位也就难保了。

但是,把 "数据 "这个词理解为一个总括性的术语并没有太大帮助。对于 "数据 "这个概念,需要像对于基础设施一样进行深刻洞察,来为你的网络、计算或存储创建策略。

一探究竟

大多数现代企业都已开始构建云基础设施,以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如今一个主要由应用程序所驱动的世界(比如甲骨文和SAP),所有企业的下一个前沿就是让员工和客户广泛并方便地使用数据。

革新者开始认识到,以数据取胜的关键在于为应用程序尽可能提供最优数据。企业已经开始从仅拥有一个应用程序到为应用程序提供最佳数据的转变。最美妙的境界是你能将公司的专有数据与全球的数据融为一体,从而产出更为深入的洞察来助力企业实现巨大的飞跃。例如,位置情报软件即服务(SaaS)供应商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Esri)运用容器与Kubernetes为客户提供服务,以满足COVID-19案例追踪、火灾定位、灾害管理等各种需要整合大量地理定位信息的需求。

五大关键管道

CIO必须提供数据服务来支持应用程序开发、机器学习项目、数据探索以及其他高级数据需求。在我看来,应用程序会访问到五项关键的即服务as-a-Service)管道,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目录。每项即服务都应为用户提供一键式数据管道,让用户可以轻松地获取数据,使其能专注于作为重点的应用程序,而无须费心建立和管理基础设施。

五大管道包括:

数据库即服务(Database as-a-Service):提供跨团队、跨应用程序的可扩展数据资源库。

数据搜索即服务(Data search as-a-Service):提供即席查询以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并加以改进。

分析即服务(Analytics as-a-Service):通过TableauExcel等工具挖掘商业信息。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即服务(ML / AI as-a-Service):提供智能个性化服务,并了解通过TensorFlow等不同工具来挖掘海量数据的多种使用模式。

流媒体数据和信息传递即服务(Streaming data and messaging as-a-Service):鉴于如今数据皆分布在边缘,此项即服务向需要依赖实时数据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或机器操作的应用程序提供支持。

MySQLMongoDBCassandraPostgreSQL等开源数据库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对支持及提供这一套数据服务目录至关重要。全球CIO对此类的投资已高达十亿美元

在过去十年里,全世界诞生的各种应用程序数不胜数。现在是时候对数据给予同样的关注了。

关于作者

何与晖先生于2015年加入Pure Storage,现担任大中华区技术总监,负责公司在大中华区产品的技术咨询顾问及客户支持工作,同时协助业务团队将Pure Storage的云端数据平台推广到大中华区各行各业的组织与企业。在此之前,何与晖先生曾在甲骨文公司服务多年,先后担任程序设计师、系统设计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核心技术讲师以及首席技术顾问等职位。在其担任技术顾问期间,主要职责为大中华区客户及业务团队提供产品的培训及技术支持。在多年的技术支持历练中,何与晖先生曾参与过多次大型数据库迁移及数据库不停机升级项目,也为研究机构、大学院校、政府、制造业、医疗业等领域打造数据中心以及生产线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架构。

关于Pure Storage

Pure Storage (NYSE: PSTG) 帮助技术专家节省更多时间。Pure Storage提供现代化数据体验,赋能组织在多云环境中,以真实的、自动化的、存储即服务模型,无缝地运行程序。作为有史以来成长最快的IT企业之一,Pure Storage帮助客户实现数据的应用,并降低管理基础设施的复杂程度和成本。目前,PureB2B客户满意调查净推荐分数 (NPS) 中名列行业前1%,这也说明了Pure持续增长的客户是世界上满意度最高的客户。

围观 5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0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 (FSE:IFX/OTCQX:IFNNY) 推出了 CIRRENT™ Cloud ID 服务,实现了云证书配置和物联网设备到云端的身份验证的自动化。该简单易用的服务可扩展信任链,使芯片到云端的任务更加便利、安全,也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成本。Cloud ID 是工业、消费、保健、医疗和制造产业中,云连接产品企业的理想选择。

英飞凌软件与生态系统部门副总裁 Rob Conant 表示:“多年来,物联网产品制造商致力于简化制造、安全和配置流程。Cloud ID 基于英飞凌在嵌入式安全方面的过硬实力,结合 CIRRENT 云端服务,将信任链从芯片延伸至云端,以独特的方式解决制造、安全和配置的问题。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协助客户节省成本、时间和人力。”

以往,物联网设备制造商常需要在 IT 的复杂性和安全性之间做取舍。复杂且昂贵的解决方案,需在生产线建置硬件安全模块 (HSM),同时要求安全的 IT 程序;简单的解决方案更容易实施、成本更低,但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英飞凌的 Cloud ID 采用基于云的证书交付机制,确保加密安全性,同时简化制造流程,借此突破前述模式。

相较于传统方式,Cloud ID 具有多种优势。包括:

简化制造流程,同时拥有个体证书的能力,无需复杂的 IT 系统和程序

使用非对称秘钥保证其安全性。该功能基于英飞凌的可信赖安全性,及其无需复杂的基础架构即可配置X.509 证书的优势

附带自动配置至云端的功能。用户可设定云端至云端的连线,并可使用私有云、公有云或 AWS IoT Core 进行配置

赋予用户监控、追踪、审核注册与配置的能力

通过节省 NRE 费用和 HSM 的营运成本,来降低整体成本。

Cloud ID 运作方式

Cloud ID 可快速轻松进行设定。用户可免费注册一个CIRRENT 帐户,并设置 CIRRENT Cloud ID 服务与其产品云之间的云端至云端的连接一批与 Cloud ID 相容,并包含 X.509 证书的芯片被送至生产点,并由该处的技术人员通过智能手机注册。X.509 证书会自动配置至产品云。用户可登入 CIRRENT 控制台,下载证书、审核及追踪注册和配置。

CIRRENT Cloud ID 供货情况

英飞凌 CIRRENT Cloud ID 目前已开始供货。如需深入了解或试用免费的虚拟套件,请浏览 https://china.cypress.com/products/cirrent-cloud-id

关于英飞凌 CIRRENT 软件服务

除了 CIRRENT Cloud ID 之外,英飞凌的 CIRRENT 软件服务包括 CIRRENT loT Network Intelligence (INI) CIRRENT Mobile App Intelligence (MAI)

关于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科技公司我们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环保。英飞凌的微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将带您通往美好的未来。2020财年(截止9月30日),公司的销售额达85亿欧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46,700名员工。2020年4月,英飞凌正式完成了对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收购,成功跻身全球十大半导体制造商之一。

英飞凌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IFX)和美国柜台交易市场 OTCQX International Premier(股票代码:IFNNY)挂牌上市。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nfineon.com

更多新闻,请登录英飞凌新闻中心:https://www.infineon.com/cms/cn/about-infineon/press/press-releases/

英飞凌中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自1995年10月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2000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围观 3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0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根据Gartner的研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形势并提高在高管层中的影响力,安全和风险领导人应采取三个步骤,从防守型领导人转变为进攻型领导人。

Gartner杰出研究副总裁兼院士级分析师Tina Nunno表示:“现在正是安全领导人提高存在感的时候。拥抱进攻型思维的安全领导人可以将他们的角色从服务提供者永久转变为提供关键战略和指导以支持业务价值创造的指导者。”

Gartner安全和风险管理峰会美洲站的开幕主题演讲中,Nunno发布了安全和风险领导人由守转攻的三个步骤。

加强您的个人领导策略

Gartner最近的一项调查*中,57%的受访者表示新冠疫情使首席信息官、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级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认识到安全和风险管理的价值。为了保持这一势头,安全领导人必须确定他们正在采取的是防御型行动还是进攻型行动,并将后者确定为其个人领导力的发展方向。

Nunno表示:“经常为安全事件道歉或解释的首席信息安全官很可能是采取了防御立场,这往往导致安全官被孤立成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具有进攻意识的安全领导人则专注于创新、前瞻性战略和安全在支持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以此帮助巩固他们作为关键业务伙伴的地位。”

实现团队安全策略的系统化分配

根据Gartner的研究,表现优异的企业对数字成果实行去中心化的问责制度。安全和风险领导人可以通过将安全责任分配给整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改进结果,包括业务线领导人、高管和第三方厂商。

Nunno表示:“确保企业安全不仅仅是安全团队的责任。如果整个企业机构能够进行透明、积极的沟通,则将有助于安全领导人促进去中心化的问责制度并确保利益相关者实现必要的结果。”

Gartner预测,到2024年,60%的首席信息安全官将与销售、财务和营销等面向市场的关键高管建立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而现在这一比例还不到20%。如果安全和风险领导人想要将企业安全策略系统化地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这一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指导企业应对新的数字化风险

Gartner的研究发现,企业希望在2022年提高他们的风险承受力。在这个高风险环境中,进攻型安全策略将指导企业应对由此产生的波动和数字化不确定因素。

Nunno表示:“董事会和高管们通常关注的是收入、成本和风险。安全领导人可以围绕这三个领域制定与安全相关的决策,以此指导企业利益相关者,帮助确定企业愿意做出怎样的权衡。”

编者注:

*2021Gartner全球安全和风险管理治理调查于20214月至5月期间进行,调研对象为来自北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亚太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615名受访者。受访者所在的企业机构至少有100名员工并且年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

关于Gartner

Gartner(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IT)为高管及其团队提供可执行的客观性洞察。 我们的专业指导和各类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机构在最关键的优先事项上实现更快、更明智的决策以及更出色的业绩。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gartner.com/cn

围观 2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550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