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Club 3D 最新推出了 CSV-1568 USB Gen2 Type-C Triple Display DP Alt mode + Smart PD Charging Dock,该扩展坞配 120W 的 PSU,是一个结合视频、数据、电源、以太网和音频的综合解决方案。

1.png

它有 4 个用于视频传输的视频端口(在 MST 模式下同时输出 3 个视频),4 个用于数据传输的 USB 数据端口(2 个 USB-A 10G,1 个 Type-C 10G,1 个 USB-A 5G),1 个用于快速充电的 USB-A 智能充电端口,1 个用于超高速以太网的千兆以太网,2 个用于享受音乐的音频端口(3.5毫米音频,Toslink)。此外,这个底座还配备了双电源插孔(Type-C PD充电或120W直流电源)。

2.png

它支持所有 DP Alt 模式 1.4/1.2 支持的 Type-C 和 Thunderbolt 3 主机(PC、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在Windows下,在基于英特尔的 MacOS X 下,你将只得到有限的 SST 功能或只显示一个。这个新的底座将从 2022 年 1 月的第 1 周开始供应。

3.jpg

来源:cnBeta.COM

围观 3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7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2月23日,中国联通与华为联合发布了《5G核心网CICD技术与实践白皮书》。该白皮书从技术、组织、生态等多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运营商运维领域的现状,指出CICD理念将加快网络业务版本的敏捷交付,实现大规模、全流程的效率提升,并结合创新成果给出了CICD的目标、中长期关键步骤、产业路标建议和产业倡议。

1.jpg

中国联通与华为联合发布《5G核心网CICD技术与实践白皮书》

CICD是Continuous Integration(CI)和Continuous Delivery(CD)的简称,意为团队以小增量、短周期的方式保证软件随时可以可靠而快速地发布上线。5G时代的到来,为社会各领域带来了新的业务发展机会,网络架构也从集中式逐步走向分布式。CICD技术的引入,将让运营商网络实现更加敏捷和高效的变更,巩固提升云化网络的价值,更好地满足千行百业的网络诉求。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概有20%的运营商已经开始尝试实施CICD,但目前仍处于探索创新阶段。5G时代千行百业的上线诉求以及灵活的网络调整是运营商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5G核心网走向自动驾驶的必经之路。电信领域需要达成高效、敏捷、可靠三大目标。为此,网络需引入强大的可编排工作流引擎,针对现网运营运维过程中的不同场景按需编排,形成灵活的工作流并自动化地执行,提升工作效率,缩短业务上线时间。其次,设备商和运营商需升维合作,在CICD端到端全环节紧密合作,缩短流程耗时,最大化提升效率。

白皮书从技术、组织流程和生态方面对CICD在电信领域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在电信领域,云原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通过微服务、容器、CICD构建灵活的5GC编排调度能力,并结合电信网络高可靠、高安全诉求,使能5G商业成功。运营商及设备商应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基于DevOps作业流程建立全功能团队,打通合作升维的流程,及时调整并持续优化组织和流程,更好地迎接新业务快速敏捷化上线的诉求。

2021年9月,广东联通基于华为iMaster MAE-CN工作流编排引擎,创新性地引入了DevOps技术,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5G核心网商用网元的自动化升级,项目从技术方案、运维模式、项目成果及合作模式等方面体现了业界领先性,为CICD在电信领域的应用树立了优秀典范。

白皮书最后指出,CICD的实施将是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运营商和设备商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技术、流程、组织和生态上分别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分阶段实现目标。短期内可聚焦自动化能力改造,实现升级操作流程的自动化。未来,通过扩大自动化的场景范围,实现网络变更活动自动化,从而提升网络灵活性。

点击阅读或下载白皮书:《5G核心网CICD技术与实践白皮书》

来源:华为

围观 6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2月23日,由赛迪主办的2021 ICT企业家大会在线上举办,作为ICT产业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大会以“数字赋能 共建产业新生态”为主题,邀请政府主管领导、行业权威院士、知名企业家共话数字赋能新机遇。会上,浪潮新基建荣获2021年度ICT产业新基建领军企业奖。

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为时代课题。作为当今经济社会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ICT产业已经成为赋能其他产业升级的创新动能。浪潮新基建抓住数字赋能产业的新机遇,全力开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多年来,浪潮新基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深耕布局,形成多层级的落地案例。在直辖市级城市重庆,建设重庆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规划建设渝中区智能中枢,打造市区一体的城市大脑体系;在省会城市济南,建设智慧泉城运管中心、济南交通大脑、郭店智慧社区,助力济南荣获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奖;在山东东营,对东营城区183条道路2.2万多盏传统路灯全部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使路灯平均照度提升约26%,综合节能率达到62.32%,年节电1800万多千瓦时,减少碳排放超过1.76万吨;在郑东新区,通过物联感知设备的部署,建设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实现辖区全天候、全时段的“感知”覆盖,全面掌握城市脉络。

目前,浪潮新基建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7-2021五年蝉联国际数据集团(IDG)中国领军智慧城市服务商,在赛迪顾问发布《2020-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主要环节重点企业榜单中,跃居资源平台领域第二名。

未来,浪潮新基建将继续抢抓数字赋能产业新机遇,全力开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加快布局面向数字能源、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携手合作伙伴,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David KuhnMendix解决方案营销总监

多年来,保险行业似乎无时不刻都在面临着“如何提升客户体验”这个问题,从冗长复杂的保单内容,再到交互效率低下的操作系统,似乎一直都在挑战客户的耐心和甄别能力。在工作节奏持续加快的今天,一份保险或许便是支撑当代年轻人远航的安全港。而随着90后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的抗风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由于几乎同时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90后群体的保险使用体验却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对于保险从业者来说,铺天盖地的工作需求、繁杂的核保流程,以及来自客户的投诉抱怨,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职业障碍。

image002.jpg

图片来源:Pexels

需求和被需求的无解困局

虽然每家保险公司都有网站,或许还有手机APP,但数字化远不是一个网站和APP所能诠释的。数字化转型是需要高度关注客户和员工的使用体验、数据的易用性、流程的自动化、繁琐流程的优化,以及人工智能的高效协助等。当开发人员不断收到来自运营人员提出的改进需求,同时积压的工作亦无法快速完成时,很有可能导致各方的心理出现消极状态。与此同时,客户还期待着能够感受到“至尊、智能、致享”的完美保险产品体验。

许多保险公司在几年前就开始意识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实时化,他们需要变得更加灵活,而最近两年的新冠疫情则需要企业具备极高的敏捷性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诸如此类的市场变动,正在推动以不同方式使用低代码和无代码解决问题的需求。

什么是低代码和无代码?

低代码和无代码是一种构建应用、创建数字化体验和实现流程自动化的可视化方式。低代码适用于专业软件开发者,而无代码适用于“公民开发者”——即对功能开发有高度要求但无编程背景的非程序员。专业开发者可以使用低代码直观地创建大部分应用,从而缩短上市时间并加快价值变现。公民开发者可以使用无代码,在不需要程序员帮助的情况下创建他们自己的简单应用和任务自动化。但由于公民开发者创建的应用往往会随着实际需求的发展而变得复杂,进而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来对此前创建的简单应用进行优化,因此低代码和无代码平台共享一个通用的代码库十分重要。这给了专业开发者可以直接上手优化的机会:因为如果没有通用的代码库,就只能从头开始重建应用。

保险行业的困境和摆脱的应变之法

许多保险公司正面临着改进客户体验和提高运营效率这两大竞争压力。低代码和无代码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方面,对于投保客户来说,理赔流程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光是收到能否进行理赔的通知就需要几个星期。比起保费上涨,或许糟糕的理赔体验更会让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遭到减分。另一方面,核保过程对于核保员来说也是无比痛苦的流程,在此期间由于层层分明的权限隔阂,客户提出的需求中,可能有80%都需要请示上级,这就让评估工作的成本急剧增加。

实际上,AI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识别公司以前无法识别的流程和技术能力差距。在投保前的咨询环节中,客户需要快速获得保险报价。例如,在向业务员告知自身的状况后,最希望在10分钟之内得到简洁、直接、明了的报价和投保方案,而不是一大堆与自己无关的、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模板方案理财套餐概念产品。因此,保险业务员需要缩短反应时间,并且能为客户精准匹配合适的定制方案。这就需要将流程中的一些任务通过AI自动化,但这不包括需要人工干预的内容,比如安慰一位心烦意乱的客户。

在投保后的理赔环节中,投保人同样希望得到来自保险公司的快速响应,流程自动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保险公司不应该动辄花费几周甚至一个月时间才反馈是否可以理赔,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面向客户的、AI协助的移动应用。该应用能够实时同步案件信息、自动更新理赔状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以及实时确认客户是否收到理赔。

以客户体验取胜

保险公司意识到,当公司的核心系统不能为核保团队提供所需的定制体验时,就需要使用第三方数据服务来改善核保员和客户的体验。例如使用数据供应商应用编程接口(API)自动填充客户信息的表格。这样,投保人就不必每次都填写冗长的表格,因为这些信息是保险公司本来就应该知道的。同样,掌握了客户信息的核保员也就不必为了核查客户的个人情况和资产情况,而进行一系列费时费力的背景调查。

体验是竞争核心

低代码和无代码能够帮助保险公司从整体投、核保环节出发,全流程规划运营人员及投保用户的互动策略统一信息出入口及各个渠道口径打通信息隔阂,即便具有庞大代理规模的业务也能规范化进行,为用户打造完美的使用体验和良好品牌认知。这是保险公司保持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核心,也是传统系统无法匹敌的优势。

围观 6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2月22日,中国移动和华为联合举办“5G-Advanced 双链融合无线创新成果发布会”,围绕“标准新阶段、能力新突破、数智新变革”的主题,携手产业伙伴们相聚线上,共同发布5G-Advanced双链融合无线创新成果。

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高同庆在致辞中表示,“积跬步、行千里”,中国移动将携手产业伙伴共同打造5G演进创新“试验田”,共同制定全球统一5G演进技术标准,构建5G产业生态“新范式”,服务“新需求”,创造“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升级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杨超斌在致辞中提到,“随着移动产业不断演进,5GtoC和5GtoB的需求持续升级,华为于2020年提出了5.5G产业愿景,包括10倍现有5G网络能力提升,并发展新的能力满足未来消费者体验升级、千亿连接、融合感知等多样化诉求。华为将继续携手中国移动及产业伙伴共同开启5G演进产业新征程,共同定义5.5G技术标准和网络能力,打造产业标杆样板,牵引产业链快速发展,助力5G产业生态走向更高阶段,让5G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体验升级和行业数字化转型。”

1.jpg

中国移动&华为5G-Advanced双链融合无线创新成果发布仪式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移动面向5G演进的“三”大方向、“十”大关键技术。黄宇红介绍了中国移动针对这些技术深入开展对行业需求的洞察以及创新技术和试验测试工作,并引领3GPP R18标准制定。本次联合华为发布的创新技术验证结果,是5G Advanced双链融合计划的第一阶段成果,成果聚焦行业伙伴需求,凝聚中国移动最新的创新方案,验证了创新方向可行性。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甘斌表示,5G演进首版本Rel-18首批28个课题成功立项,代表着移动产业再携手,定义5.5G,共建5G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经过产业这一年共同的努力,对5.5的应用场景、能力需求以及关键技术方向已经形成了共识,提出了10倍网络能力增强,同时增加新网络能力的目标,构筑5.5G卓越网络。发言最后,甘斌提出,华为致力于和中国移动及产业伙伴一道,做好做强R18标准,扎实推进和构建5.5G产业,共同将5G产业推向新高度。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丁海煜分享了中国移动的5G业务在C端和B端未来规划,围绕C端,中国移动会持续关注面向消费者领域的新需求,持续提升网络能力,例如未来5G网络演进使能XR业务的低时延大带宽需求。围绕B端,随着5G在toB行业领域应用不断的扩展,5G赋能垂直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大上行,无源物联技术、定位技术、通信感知融合技术,以满足更多行业用户需求。

发布会期间,大华中央研究院院长兼副总裁邓志吉、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空管所副所长张建平、海尔衣联网研究院院长孟毅、易现先进科技创始合伙人虞崇军、坤锐电子董事长闵昊等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参与成果发布仪式,从大上行、视频、无源物联、通感一体及5G+AR等业务领域探讨5G持续演进方向。

在本次发布的一阶段创新成果基础上,面向未来,产业各方将持续携手,凝聚产业共识,聚集全产业的力量,共同定义5G演进,共建5G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来源:华为

围观 6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1年12月23日,致力于亚太地区市场的领先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大联大控股宣布,其旗下友尚推出基于安森美(onsemi)NCP1345控制器、NCP4307同步整流控制器和FUSB15101 PD协议控制器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

1.jpg

图示1-大联大友尚基于onsemi产品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的展示板图

如今,以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为首的电子设备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使得人们对于大功率PD电源适配器的需求度节节攀升。并且在电子产品“功能多样化,交互简单化”的发展趋势下,USB Type-C适配器凭借着接口可正反插、传输高速数据和音频视频信号,兼容PD协议等优势成为了各大厂商的理想选择。由大联大友尚基于onsemi NCP1345控制器、NCP4307同步整流控制器和FUSB15101 PD协议控制器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可完美匹配行业需求。

2.jpg

图示2-大联大友尚基于onsemi产品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的方块图

NCP1345是一款高度集成的准共振Flyback控制器,其采用双VCC架构,允许直接连接到辅助绕组,以简化VCC管理器件数量并增加性能。在性能方面,该器件内置了Brown out/in检测、过压保护、过温保护以及AC线电压移除检测等功能,可确保电源的安全耐用性。此外,为了保持恒压输出,NCP1345设计了基于一次侧的输出限制电路,因此无论输出电压或输出功率在任何情况时,都能保持恒定输出电流限制。

3.png

图示3-大联大友尚基于onsemi产品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的场景应用图

另外,此方案在PD控制器方面采用了onsemi FUSB15101,在同步整流模块中,搭配新一代同步整流IC NCP4307,得益于这些先进的器件,使得方案具有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能够支持PD3.0/PPS/BC1.2等协议,且无需补充额外的元器件,就可以完成同步整流功能,非常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

核心技术优势:

QR反激拓扑;

内部集成X2电容放电;

VCC电压范围8V~38V

36.5V VCC OVP保护;

绕组短路异常电流故障检测;

更低的空载损耗;

引脚VCC PIN结构允许直接连接到辅助绕组,以简化VCC线路,减少零件数量;

闭锁或自动恢复过载保护;

固定/可调最大频率钳位。

方案规格:

支持PD输出(5V / 3A9V / 3A, 12V / 3A, 15V / 3A20V / 3.25A);

通用AC输出范围(90 - 264Vac);

输出电压范围3.3V-21V

最大输出功率:65W

平均效率92%115Vac&230Vac);

满载效率大于93%115Vac&230Vac / 20V 3.25A);

低待机(5V & 230Vac)功耗小于75mW

高功率密度(1.15W/cm3);

板尺寸:46mm x 46mm x 19mm

如有任何疑问,请登陆【大大通进行提问,超过七百位技术专家在线实时为您解答。欢迎关注大联大官方微博(@大联大)及大联大微信平台:(公众账号中搜索“大联大”或微信号wpg_holdings加关注)。

关于大联大控股:

大联大控股是全球第一、亚太区最大的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总部位于台(TSE:3702)旗下拥有世平品佳诠鼎友尚员工人数约5,000人,代理产品供货商超250家,全球80个分销据点,2020年营业额达206.5亿美金大联大开创产业控股平台,专注于国际化营运规模与在地化弹性,长期深耕亚太市场,以「产业首选.通路标杆」为愿景,全面推行「团队、诚信、专业、效能」之核心价值观,连续21年蝉联「优秀国际品牌分销商獎」肯定。面临新制造趋势,大联大致力转型成数据驱动(Data-Driven)企业,建置在线数字化平台─「大大网」,并倡导智能物流服务(LaaS, Logistics as a Service)模式,协助客户共同面对智能制造的挑战。大联大从善念出发、以科技建立信任,期望与产业「拉邦结派」共建大竞合之生态系,并以「专注客户、科技赋能、协同生态、共创时代」十六字心法,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市场排名依Gartner公布数据)

围观 5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Sondrel正在改变

可测性设计(DFT)本质上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测试功能会被添加到硬件里。虽然这些功能对性能提升来说不是必须的,但作为测试制造过程的关键一步,它们确保了芯片在产品中能够正常运行。

DFT有许多好处,对设计和制造过程尤为如此。其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任何复杂的设计都需要可测试性,而有效的DFT则可以在全面测试和运行这些测试所需的时间之间取得平衡。

测试需求

早期,可以通过相对较少的测试规划对带有几个电闸的简单电路进行试验,而现代的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ASIC)不但物理尺寸较大,还比以前的简单电路更加复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还会逐步增大。随着电路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设计实现后创建有效的测试程序变得更具挑战性、更耗时,专业性要求也更高了。从必要性来说,将可测试性的想法纳入设计流程是不可避免的一步,所以DFT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了。

当考虑到人造硅的潜在缺陷时,进行过可靠测试然后生产的芯片是确保交付给客户的产品性能达到预期标准的一个重要步骤。精心设计的DFT元件将实现这一点,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逻辑测试所占用的额外空间和硅。测试程序不仅可以确定某个芯片是否出现故障,还可以提供足够的细节以预测将会出现缺陷的地方。

测试时间

人们已经清楚地了解到了硅制造的缺陷,而且由于在更复杂的设计中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错误出现的可能性也变高了。总有一些存在缺陷的芯片令人不满意,甚至根本无法使用。因此,测试是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步骤。

然而,测试所有芯片是一项耗时的任务。并且和其他任何任务一样,这种测试也是有成本的。也许测试只需要几秒钟,但如果把时间与芯片数相乘,花在测试上的每一秒钟都必须是独具意义的。因此,利用专门添加到设计中的逻辑测试,人们可将测试程序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节省大量测试成本。

然而,DFT工程师还必须考虑运行测试功能所花费的时间。一个完美的设计会在具体细节上识别和诊断每一个可能的缺陷,但这不仅可能会占用更大的空间,还会增加测试时间,所以不具备商业可行性。最终,我们需要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那就是既要充分透彻检测设计,又不能过于深入而导致财务上的限制。

那么,DFT包含哪些内容呢?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DFT的必要性,那DFT中又包含了哪些内容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ASIC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电路设计目的是什么,设计师又采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一旦本标准以及其他任何适当标准建立,就可依据其复杂性与要求确定设计方法。

而所涉及DFT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些技术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例如在设计中引入额外复位,可以帮助设计更快进入已知状态,方便进行测试。然而,这些技术却阻碍了人们去实施更宏大的策略。更常见的技术可能包括基于扫描的测试、内置自检或联合测试工作组(JTAG)支持,以更多观察电路表现方式,从而获得更多信息来确定故障性质。

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DFT?

和任何设计的特点一样,有效的DFT设计需要在ASIC架构早期迭代起始时就采用适当策略,避免后期的重大调整。尽管通常DFT大部分是在流程后期插入设计中的,DFT工程师也有可能在寄存器传输级设计阶段时就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识别可能经证明为有用或有害的元素。一旦设计架构和寄存器传输级基本建立并得到验证,DFT工程师就可通过设计融入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技术,而不必担心系统出现重大变化。由于DFT必须引入一定程度的附加逻辑,物理设计工程师也需在流程早期充分领会DFT计划,以便将其纳入布图规划中。

当代工厂收到设计时,它将能够快速有效地测试所生产的硅芯片,通过有效应用DFT来平衡测试的透彻性、速度和信息,从而获得最大收益。

关于Sondrel

Sondrel成立于2002年,是集成电路各阶段设计方面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其在定义和设计专用集成电路方面的咨询能力屡获殊荣,为其将设计转化为经过测试的批量封装硅芯片的专用集成电路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有力补充。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单点联系,确保风险低,上市时间快。Sondrel总部位于英国,其通过在中国、印度、法国、摩洛哥和北美的办事处,为全球客户提供支持。更多信息,请访问www.sondrel.com

围观 23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墨奇科技的拳头产品——“墨奇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 2021第十届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1“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创新奖。此次获奖再次印证了墨奇科技产品的创新性、先进性以及领先行业的技术水平。

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奖,自 2010 年创办至今,已发展成为在中国及全球身份识别与安全防伪溯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技术奖项。2021 第十届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奖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证卡票签专业委员会、证卡票签安全识别技术展览会暨高峰论坛组委会及 2021 身份识别技术大会组委会发起,并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围绕疫情爆发以来,为社会公共安全综合管理及全国防控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个人和企业开展评选,确定最终获奖名单。

image002.png

本次评选共吸引到70 家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申报技术创新奖的方案有 28 个,墨奇科技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五家获奖企业之一。面对疫情催生的无接触需求,指纹识别技术作为当下应用最广的身份认证方式,加快驶入非接触新时代。墨奇科技自主研发的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凭借其非接触的采集方式、精准高效的采集识别能力,为疫情大环境下安防工作的提质增效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得蓝盾杯组委会的一致认可,并最终斩获技术创新奖。

image003.jpg

墨奇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融合了世界领先的非接触光学采集技术和三维视觉技术,通过高精度曲面重建算法,使手指表面三维建模达到亚毫米精度,拥有采集速度快、采集质量高、无需滚动捺印、无形变、采集面积更大等核心优势,是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自主科技创新成果,为指纹采集工作带来新的变革。在典型的应用中,墨奇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可以做到伸手即采200 秒内即可完成 10 指平面和滚动捺印采集,与传统指纹采集设备相比,采集速度提高了数十倍,NFIQ2 分数比传统采集仪高 20%,并且采集的指纹无形变,多次采集一致性高。

目前,墨奇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已经在上海、苏州、四川、山东、湖南等地进行了实际部署和应用。结果显示,十指采集平均耗时缩短 5 倍,从 10 分钟压缩到了 2 分钟,重采率从 25% 降为 1.8%,降低 14 倍,此外,操作人员单人点击鼠标即可完成采集操作,显著简化了操作流程,而采集图像面积大,纹线清晰,脊谷分明,也不受干湿手指和浅指纹的影响,成为提升指纹采集质量和效率的利器

image004.jpg

墨奇科技作为行业领先的 AI 基础技术和平台公司,一直以来以探寻人工智能本身的机理,以创新改变世界为使命,在这个使命下,墨奇科技致力于构建先进的新型 AI 知识数据库,自动化地处理机器知识,让企业可以便捷地应用人工智能获得数据洞察。基于 AI 知识数据库,墨奇科技构建了能为数十亿人提供保护隐私、安全可靠的下一代身份识别和认证平台,并在包括无标注的大库指纹比对、非接触指掌纹采集、可修改和撤销的生物特征密钥等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此次墨奇科技斩获 2021“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创新奖,体现了业界对墨奇科技在生物识别领域技术领先性和应用成熟度的充分认可。未来,墨奇科技还将继续推动和引领生物识别的技术突破,为数十亿人提供保护隐私、主动便捷、安全可靠的下一代身份识别和认证服务。

围观 5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ADI公司应用工程师  Dong Wang

简介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片上系统(SoC)和微处理器等数据处理IC不断扩大在电信、网络、工业、汽车、航空电子和国防系统领域的应用。这些系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导致原始功率需求相应增加。设计人员很清楚高功率处理器的热管理问题,但可能不会考虑电源的热管理问题。与晶体管封装处理器本身类似,当低内核电压需要高电流时,热问题在最差情况下不可避免——这是所有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电源趋势。

DC-DC转换器需求概述:EMI、转换比率、大小和散热考虑

通常,FPGA/SoC/微处理器需要多个电源轨,包括用于外围和辅助电源的5 V、3.3 V和1.8 V,用于DDR4和LPDDR4的1.2 V和1.1 V,以及用于处理核心的0.8 V。产生这些电源轨的DC-DC转换器通常从电池或中间直流母线获取12 V或5 V输入电压。为了将这些电源直流电压降至处理器所需的更低的电压,自然会选用开关模式降压转换器,因为它们在大降压比时效率高。开关模式转换器有数百种类型,但很多都可分为控制器(外部MOSFET)或单片稳压器(内部MOSFET)。我们先来看看前者。

传统控制器解决方案可能不符合要求

传统开关模式控制器IC驱动外部MOSFET,具有外部反馈控制环路补偿元件。由此产生的转换器效率很高且功能多样,同时提供高功率,但所需的分立元件的数量使得设计相对复杂且难以优化。外部开关也会限制开关速度,在空间宝贵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问题,比如在汽车或航空电子设备环境中,因为较低的开关频率会导致整个元件体积更大。

另一方面,单片稳压器则可以极大地简化设计。本文深入讨论整体解决方案,首先介绍“减小尺寸,同时改善EMI”部分。

不要忽视最小导通和关断时间

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转换器的最小导通和关断时间,或其在足以从输入电压降至输出电压的占空比下运行的能力。降压比越大,所需最小导通时间越低(也取决于频率)。同样地,最小关断时间对应于压差:在输出电压不再受支持之前输入电压能降到多低。虽然增加开关频率的好处是整体解决方案更小,但最小导通和关断时间会设置工作频率的上限。总之,这些值越低,在设计小尺寸和高功率密度时就有越多的余地。

注意真实的EMI性能

其他噪声敏感器件要安全运行,还需要具备出色的EMI性能。在工业、电信或汽车应用中,电源设计的一个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EMI。为了使复杂的电子系统能够协同工作,不因EMI重叠而产生问题,采用了严格的EMI标准,如CISPR 25和CISPR 32辐射EMI规范。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传统电源方法通过减慢开关边缘和降低开关频率来减少EMI——前者降低了效率,提高了散热,而后者降低了功率密度。

降低的开关频率还可能违背CISPR 25标准中的530 kHz至1.8 MHz AM频段EMI要求。可以采用机械减缓技术来降低噪声水平,包括复杂、大尺寸的EMI滤波器或金属屏蔽,但这些技术不但增加了大量成本,而且使电路板空间、元件数量和装配复杂性增加,并进一步使热管理和测试复杂化。这些策略都不能满足小尺寸、高效率和低EMI的要求。

减小尺寸,同时改善EMI、热性能和效率

很明显,电源系统设计已变得十分复杂,这给系统设计人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这种负担,一个好的策略是寻找具有同时解决许多问题功能的电源IC解决方案:降低电路板的复杂性,高效率地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散热,并产生低EMI。可支持多个输出通道的功率IC可进一步简化设计和生产。

开关集成在封装中的单片电源IC可实现其中多个目标。例如,图1所示为完整的双路输出解决方案板,说明了单片稳压器的紧凑简单。此处使用的IC中的集成MOSFET和内置补偿电路只需要几个外部元件。此解决方案的总核心尺寸仅为22 mm × 18 mm,部分通过相对较高的2 MHz开关频率实现。

ADI技术文章图1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1.具有出色EMI性能的紧凑型、高开关频率、高效率解决方案

此电路板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在此解决方案中,转换器使用LT8652S的两个通道,在2 MHz的频率下运行,并在8.5 A下产生3.3 V电压,在8.5 A下产生1.2 V电压。可轻松修改此电路以产生包括3.3 V和1.8 V、3.3 V和1 V等在内的输出组合。或者,为了利用LT8652S的宽输入范围,LT8652S可用作二级转换器,再使用12 V、5 V或3.3 V前置稳压器,以提高总效率和功率密度性能。由于高效率和出色的热管理,LT8652S可同时为每个通道提供8.5 A,17 A用于并行输出,高达12 A用于单通道操作。借助3 V至18 V输入范围,该器件可覆盖FPGA/SoC/微处理器应用的大多数输入电压组合。

ADI技术文章图2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2.使用LT8652S的两个通道的双路输出、2 MHz3.3 V/8.5 A1.2 V/8.5 A应用

双路输出、单片稳压器的性能

图3显示了图1所示解决方案的测量效率。对于单通道操作,使用该解决方案,在输入电压为12 V时,3.3 V电源轨的峰值效率达到94%,1.2 V电源轨的峰值效率达到87%。对于双通道操作,LT8652S在12 V输入电压时每个通道达到90%的峰值效率,在8.5 A负载电流时每个通道达到86%的全负载效率。由于关断时间跳过功能,LT8652S的延长占空比接近100%,使用最低输入电压范围调节输出电压。20 ns典型最小导通时间甚至使其可在高开关频率下操作稳压器,直接从12 V电池或直流母线生成小于1 V的输出电压——最终减少整体解决方案大小和成本,同时避免了AM频段。具有集成旁路电容的Silent Switcher® 2技术可防止可能出现的布局或生产问题,从而避免影响出色的台式EMI和效率性能。

ADI技术文章图3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3.具有2 MHz开关频率的单路和双路输出效率

高电流负载的差分电压检测

对于高电流应用,每一英寸PCB线路都会导致大幅压降。对于现代核心电路中需要极窄电压范围的典型低电压、高电流负载,压降会导致严重的问题。LT8652S提供差分输出电压检测功能,允许客户创建开尔文连接,以实现输出电压检测和直接从输出电容进行反馈。它可以校正最高±300 mV的输出接地线路电位。图4显示LT8652S利用差分检测功能对两个通道进行负载调整。

ADI技术文章图4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4.LT8652S使用差分检测功能进行负载调整

监控输出电流

在一些高电流应用中,必须收集输出电流信息来进行遥测和诊断。此外,根据工作温度限制最大输出电流或降低输出电流可防止损坏负载。因此,需要进行恒压、恒流操作以精确调节输出电流。LT8652S使用IMON引脚监控并减少负载的有效调节电流。

当IMON对负载设置调节电流时,可根据IMON和GND之间的电阻来配置IMON以减小此调节电流。负载/电路板温度降额可使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来设置。当电路板/负载温度上升时,IMON电压增加。为了减小调节电流,将IMON电压与内部1 V基准电压进行比较以调节占空比。IMON电压可低于1 V,但这样就不会产生影响。图5显示激活IMON电流环路前后的输出电压和负载电流曲线。

ADI技术文章图5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5.LT8652S输出电压和电流曲线

低电磁辐射(EMI)

为了使复杂的电子系统能够工作,对单个元件解决方案应用了严格的EMI标准。为了在多个行业中保持一致性,广泛采用了各种标准,如CISPR 32工业标准和CISPR 25汽车标准。为了获得出色的EMI性能,LT8652S在EMI消除设计中采用了领先的Silent Switcher 2技术,并使用集成环路电容以尽量减少有噪天线尺寸。加上集成MOSFET和小尺寸,LT8652S解决方案可提供出色的EMI性能。图6显示图1所示LT8652S标准演示板的EMI测试结果。图6a显示峰值检测器的CISPR 25辐射EMI结果,图6b显示CISPR 32辐射EMI结果。

ADI技术文章图6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6.应用电路的辐射EMI测试结果。VIN = 14 VVOUT1 = 3.3 V/8.5 AVOUT2 = 1.2 V/8.5 A

可获得更大电流和更好热性能的并联操作

随着数据处理速度的飙升和数据量的倍增,为满足这些需求,FPGA和SoC的能力也随之扩展。电源需要功率,且电源应保持功率密度和性能。然而,不能为了增加功率密度而失去简单性和稳健性的优点。对于要求超过17 A电流能力的处理器系统,可将多个LT8652S并联且错相运行。

图7显示两个并联的转换器可在1 V时提供34 A输出电流。通过将U1的CLKOUT连接至U2的SYNC,使主单元时钟与从单元同步。由此产生的每通道90°相位差减少了输入电流纹波,并将热负载扩散到电路板上。

为确保在稳定状态和启动期间更好的均流,将VC、FB、SNSGND和SS连接在一起。建议使用开尔文连接以获得精确的反馈和抗噪性能。在接地引脚附近将尽可能多的热通孔放置到底层,以改善热性能。输入热回路的陶瓷电容应靠近VIN引脚放置。

由于驾驶条件可能发生剧烈、频繁和快速变化,SoC必须及时适应快速变化的负载,因此,汽车SoC施加的负载瞬态要求可能很难满足。外围电源的负载电流压摆率达100 A/μs,核心电源的压摆率甚至更高,这是很常见的。然而,在快速负载电流压摆率下,必须将电源输出的电压瞬变最小化。>2 MHz的快速开关频率可快速恢复瞬变,且输出电压偏移最小。图7显示利用快速开关频率和稳定动态环路响应的正确的环路补偿元件值。在电路板布局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路输出电容到负载的线路电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ADI技术文章图7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7.适用于SoC应用的4相、1 V/34 A2 MHz解决方案

ADI技术文章图8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8.电路的负载瞬态响应

结论

FPGA、SoC和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原始功率需求也相应增加。随着所需功率电轨数量及其承载能力的增加,必须考虑设计小型电源系统,并加快系统性能。LT8652S是电流模式、8.5 A、18 V同步Silent Switcher 2降压稳压器,输入电压范围为3 V至18 V,适用于从单节锂离子电池到汽车输入的输入源应用。

LT8652S的工作频率范围为300 kHz至3 MHz,使设计人员可尽量减少外部元件尺寸并避免关键频段,如调频广播。Silent Switcher 2技术可保证出色的EMI性能,既不会牺牲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也不会牺牲开关速度和效率。Silent Switcher 2技术还在封装中集成了所有必要的旁路电容,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布局或生产可能引起的意外EMI,从而简化了设计和生产。

Burst Mode®(突发工作模式)操作将静态电流减少到只有16 μA,同时使输出电压纹波保持在低值。4 mm × 7 mm LQFN封装和极少数外部元件可确保外形紧凑,同时尽量减少解决方案成本。LT8652S的24 mΩ/8 mΩ开关提供超过90%的效率,而可编程欠压闭锁(UVLO)可优化系统性能。输出电压的远程差分检测在整个负载范围内都保持高精度,同时不受线路阻抗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部变化造成负载损坏的可能性。其他功能包括内部/外部补偿、软启动、频率折返和热关断保护。

作者简介

Dong Wang是ADI公司的一名电源产品应用工程师,于2013年加入凌力尔特。目前他为非隔离式单芯片降压转换器提供应用支持。Dong Wang对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和模拟电路有着广泛的兴趣,包括高频电源转换、分布式电源系统、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低压高电流转换技术、高频磁集成以及转换器的建模和控制。他毕业于中国杭州浙江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围观 8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5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版工具包显著地扩展了oneAPI跨架构开发的能力范围,供开发者进一步创新

1.png

英特尔发布了oneAPI 2022工具包。此次发布的最新增强版工具包扩展了跨架构开发的特性,为开发者提供更强的实用性和更丰富的架构选择,用以加速计算。

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软件和先进技术事业部总经理 Greg Lavender表示:“我十分敬佩oneAPI软件工程团队所完成的900多项技术改进,这些技术改进加速了关键应用工作负载在英特尔的客户端和服务器CPU和GPU上的开发时间和性能。深度技术创新的丰富oneAPI套组符合关键的行业标准,让应用程序开发者能获得从云到边缘更出色的运行性能。今天发布的oneAPI 2022版本,已准备好多语言支持和跨架构性能加速,以进一步提高英特尔平台上程序员的生产力。”

新功能包括第一款能执行C++SYCLFortran的统一编译器,用于CPUGPUData Parallel Python,先进的加速器性能建模和调试,以及用于AI和光线追踪可视化工作负载的性能加速。oneAPI跨架构编程模型为开发者提供了工具,旨在构建跨架构应用程序时提高代码开发的效率和速度的工具。

Evans Data的调查显示,40%的开发者需要在异构系统上使用一种以上的处理器、处理器内核或协处理器[1]oneAPI正在推动跨CPUGPUFPGA及其他加速器的异构构造中的跨架构计算创新,加速其步伐。跨架构计算创新需要软件将其中要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oneAPI让开发者可以自由地为特定解决方案选择最佳硬件,而无需承担专有编程模型的经济和技术负担。

2022年英特尔® oneAPI工具包通过一套完整的先进工具,包括编译器、库、预优化框架、分析器和调试器,提供性能和生产力。自去年以来,增加了超过900个新的、增强的功能,加强了基础和特定领域工具包中的每一个工具。新版本现可在英特尔® DevCloud中免费下载或使用。

跨架构编程

  • 英特尔创建了世界领先的统一编译器,使用通用的LLVM后端实现用于CPUGPUC++SYCLFortran

  • CPUGPU上对目前最流行的编程语言Python进行加速计算。

  • 英特尔® DPC++兼容性工具得到完善,可以将90%95%CUDA代码自动迁移到SYCL/DPC++[2]

在最新硬件上的性能

  • 硬件支持:英特尔Intel oneAPI工具包进行了优化,以支持最新和即将推出的新硬件的先进功能,包括具备AVX-VNNI的第12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具备英特尔®高级矩阵扩展(AMX)的下一代英特尔® 至强® 可拓展处理器,代号 Sapphire Rapids,以及即将推出的Xe客户端和数据中心GPU

  • AI性能优化

      凭借最新的英特尔®TensorFlow优化版和英特尔®PyTorch优化版,深度学习框架性能比早期版本提速10倍。[3]

      全新英特尔®Scikit-learn扩展包Intel® Extension for Scikit-learn在英特尔CPU上的机器学习算法相比现有开源版本提速超过100倍。[4]

      推出英特尔®神经网络压缩器(Intel® Neural Compressor,通过跨多个深度学习框架训练后的优化技术来提高推理性能。

提升开发生产力的先进工具

针对CPU及加速器的专业性能分析 :英特尔®VTune™ ProfilerFlame Graph显示有助于提高性能热点可视化能力。英特尔®Advisor的加速器性能建模使得开发者可以在修改代码前评估卸载到GPU的性能优势。

为先进光线追踪技术包括锥体遥测,辅助特征降噪和FP16在内的新功能提供支持,提供更强大的形状并缩短渲染时间,以提高整体渲染性能。同时,为即将发布的英特尔Xe GPU实时去噪提供支持,并进一步提高业界领先、最终帧、产品化质量的渲染效果。

扩展了开发环境的支持范围,包括更深层次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集成、支持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22和适用于Linux开发的Windows子系统Microsoft WSL2

更多背景资料请访问英特尔oneAPI 2022介绍 | 英特On技术创新峰会(新闻资料)|特尔oneAPI工具包| oneAPI | oneAPI相关评价 | 英特尔oneAPI工具包解析 | 英特尔oneAPI卓越中心

关于英特尔® oneAPI工具包:英特尔oneAPI工具包提供了为英特尔CPUGPUFPGA等开发高性能跨架构应用程序和解决方案所需的工具。oneAPI的组合工具包(基本工具包和特定领域的附加组件)简化了编程,帮助开发者提高生产力并提供出色性能,加速创新。这些工具包包括用于高性能异构计算的先进优化编译器、库、框架和分析工具,实现了oneAPI规范并与优化工具协同工作。

关于oneAPIoneAPI提供一个开放、统一的跨架构编程模型,旨在简化跨多架构的开发过程(如CPUGPUFPGA、其他加速器)。oneAPI让开发者在一个开放、基于标准的编程环境中,打破基于单个厂商的封闭式编程模型的限制,为加速计算提供出色性能,并且允许代码持续迭代。


注意事项与免责声明

[1] Evan Data2020年全球发展调查第2

[2] 英特尔®DPC++兼容性工具工作流迁移:英特尔预估,截止至20219月。基于对一组 70 HPC 基准测试和样本的测量值,例如 RodiniaSHOCPENNANT 迁移到Data Parallel C++ (DPC++)。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3] 加速你的AI Today解决方案摘要,英特尔,2021

[4] 新的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通过Scikit-learn的英特尔®扩展展示了机器学习性能的领先地位,英特尔,2021

性能因使用、配置和其他因素而异。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www.Intel.com/PerformanceIndex.

性能结果基于配置中显示的日期进行测试,且可能并未反映所有公开可用的安全更新。详细配置请参见备份。

没有任何产品或组件是绝对安全的。

实际成本与测试结果可能有所差异。

英特尔技术可能需要启用硬件、软件或服务来激活。

英特尔公司不控制或审核第三方公司的数据。您应该咨询其他来源以评估准确性。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科技,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7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5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