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1年12月23日,致力于亚太地区市场的领先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大联大控股宣布,其旗下友尚推出基于安森美(onsemi)NCP1345控制器、NCP4307同步整流控制器和FUSB15101 PD协议控制器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

1.jpg

图示1-大联大友尚基于onsemi产品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的展示板图

如今,以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为首的电子设备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使得人们对于大功率PD电源适配器的需求度节节攀升。并且在电子产品“功能多样化,交互简单化”的发展趋势下,USB Type-C适配器凭借着接口可正反插、传输高速数据和音频视频信号,兼容PD协议等优势成为了各大厂商的理想选择。由大联大友尚基于onsemi NCP1345控制器、NCP4307同步整流控制器和FUSB15101 PD协议控制器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可完美匹配行业需求。

2.jpg

图示2-大联大友尚基于onsemi产品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的方块图

NCP1345是一款高度集成的准共振Flyback控制器,其采用双VCC架构,允许直接连接到辅助绕组,以简化VCC管理器件数量并增加性能。在性能方面,该器件内置了Brown out/in检测、过压保护、过温保护以及AC线电压移除检测等功能,可确保电源的安全耐用性。此外,为了保持恒压输出,NCP1345设计了基于一次侧的输出限制电路,因此无论输出电压或输出功率在任何情况时,都能保持恒定输出电流限制。

3.png

图示3-大联大友尚基于onsemi产品的65W PD电源适配器方案的场景应用图

另外,此方案在PD控制器方面采用了onsemi FUSB15101,在同步整流模块中,搭配新一代同步整流IC NCP4307,得益于这些先进的器件,使得方案具有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能够支持PD3.0/PPS/BC1.2等协议,且无需补充额外的元器件,就可以完成同步整流功能,非常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

核心技术优势:

QR反激拓扑;

内部集成X2电容放电;

VCC电压范围8V~38V

36.5V VCC OVP保护;

绕组短路异常电流故障检测;

更低的空载损耗;

引脚VCC PIN结构允许直接连接到辅助绕组,以简化VCC线路,减少零件数量;

闭锁或自动恢复过载保护;

固定/可调最大频率钳位。

方案规格:

支持PD输出(5V / 3A9V / 3A, 12V / 3A, 15V / 3A20V / 3.25A);

通用AC输出范围(90 - 264Vac);

输出电压范围3.3V-21V

最大输出功率:65W

平均效率92%115Vac&230Vac);

满载效率大于93%115Vac&230Vac / 20V 3.25A);

低待机(5V & 230Vac)功耗小于75mW

高功率密度(1.15W/cm3);

板尺寸:46mm x 46mm x 19mm

如有任何疑问,请登陆【大大通进行提问,超过七百位技术专家在线实时为您解答。欢迎关注大联大官方微博(@大联大)及大联大微信平台:(公众账号中搜索“大联大”或微信号wpg_holdings加关注)。

关于大联大控股:

大联大控股是全球第一、亚太区最大的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总部位于台(TSE:3702)旗下拥有世平品佳诠鼎友尚员工人数约5,000人,代理产品供货商超250家,全球80个分销据点,2020年营业额达206.5亿美金大联大开创产业控股平台,专注于国际化营运规模与在地化弹性,长期深耕亚太市场,以「产业首选.通路标杆」为愿景,全面推行「团队、诚信、专业、效能」之核心价值观,连续21年蝉联「优秀国际品牌分销商獎」肯定。面临新制造趋势,大联大致力转型成数据驱动(Data-Driven)企业,建置在线数字化平台─「大大网」,并倡导智能物流服务(LaaS, Logistics as a Service)模式,协助客户共同面对智能制造的挑战。大联大从善念出发、以科技建立信任,期望与产业「拉邦结派」共建大竞合之生态系,并以「专注客户、科技赋能、协同生态、共创时代」十六字心法,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市场排名依Gartner公布数据)

围观 5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2.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Sondrel正在改变

可测性设计(DFT)本质上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测试功能会被添加到硬件里。虽然这些功能对性能提升来说不是必须的,但作为测试制造过程的关键一步,它们确保了芯片在产品中能够正常运行。

DFT有许多好处,对设计和制造过程尤为如此。其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任何复杂的设计都需要可测试性,而有效的DFT则可以在全面测试和运行这些测试所需的时间之间取得平衡。

测试需求

早期,可以通过相对较少的测试规划对带有几个电闸的简单电路进行试验,而现代的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ASIC)不但物理尺寸较大,还比以前的简单电路更加复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还会逐步增大。随着电路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设计实现后创建有效的测试程序变得更具挑战性、更耗时,专业性要求也更高了。从必要性来说,将可测试性的想法纳入设计流程是不可避免的一步,所以DFT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了。

当考虑到人造硅的潜在缺陷时,进行过可靠测试然后生产的芯片是确保交付给客户的产品性能达到预期标准的一个重要步骤。精心设计的DFT元件将实现这一点,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逻辑测试所占用的额外空间和硅。测试程序不仅可以确定某个芯片是否出现故障,还可以提供足够的细节以预测将会出现缺陷的地方。

测试时间

人们已经清楚地了解到了硅制造的缺陷,而且由于在更复杂的设计中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错误出现的可能性也变高了。总有一些存在缺陷的芯片令人不满意,甚至根本无法使用。因此,测试是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步骤。

然而,测试所有芯片是一项耗时的任务。并且和其他任何任务一样,这种测试也是有成本的。也许测试只需要几秒钟,但如果把时间与芯片数相乘,花在测试上的每一秒钟都必须是独具意义的。因此,利用专门添加到设计中的逻辑测试,人们可将测试程序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节省大量测试成本。

然而,DFT工程师还必须考虑运行测试功能所花费的时间。一个完美的设计会在具体细节上识别和诊断每一个可能的缺陷,但这不仅可能会占用更大的空间,还会增加测试时间,所以不具备商业可行性。最终,我们需要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那就是既要充分透彻检测设计,又不能过于深入而导致财务上的限制。

那么,DFT包含哪些内容呢?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DFT的必要性,那DFT中又包含了哪些内容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ASIC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电路设计目的是什么,设计师又采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一旦本标准以及其他任何适当标准建立,就可依据其复杂性与要求确定设计方法。

而所涉及DFT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些技术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例如在设计中引入额外复位,可以帮助设计更快进入已知状态,方便进行测试。然而,这些技术却阻碍了人们去实施更宏大的策略。更常见的技术可能包括基于扫描的测试、内置自检或联合测试工作组(JTAG)支持,以更多观察电路表现方式,从而获得更多信息来确定故障性质。

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DFT?

和任何设计的特点一样,有效的DFT设计需要在ASIC架构早期迭代起始时就采用适当策略,避免后期的重大调整。尽管通常DFT大部分是在流程后期插入设计中的,DFT工程师也有可能在寄存器传输级设计阶段时就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识别可能经证明为有用或有害的元素。一旦设计架构和寄存器传输级基本建立并得到验证,DFT工程师就可通过设计融入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技术,而不必担心系统出现重大变化。由于DFT必须引入一定程度的附加逻辑,物理设计工程师也需在流程早期充分领会DFT计划,以便将其纳入布图规划中。

当代工厂收到设计时,它将能够快速有效地测试所生产的硅芯片,通过有效应用DFT来平衡测试的透彻性、速度和信息,从而获得最大收益。

关于Sondrel

Sondrel成立于2002年,是集成电路各阶段设计方面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其在定义和设计专用集成电路方面的咨询能力屡获殊荣,为其将设计转化为经过测试的批量封装硅芯片的专用集成电路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有力补充。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单点联系,确保风险低,上市时间快。Sondrel总部位于英国,其通过在中国、印度、法国、摩洛哥和北美的办事处,为全球客户提供支持。更多信息,请访问www.sondrel.com

围观 22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墨奇科技的拳头产品——“墨奇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 2021第十届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1“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创新奖。此次获奖再次印证了墨奇科技产品的创新性、先进性以及领先行业的技术水平。

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奖,自 2010 年创办至今,已发展成为在中国及全球身份识别与安全防伪溯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技术奖项。2021 第十届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奖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证卡票签专业委员会、证卡票签安全识别技术展览会暨高峰论坛组委会及 2021 身份识别技术大会组委会发起,并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围绕疫情爆发以来,为社会公共安全综合管理及全国防控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个人和企业开展评选,确定最终获奖名单。

image002.png

本次评选共吸引到70 家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申报技术创新奖的方案有 28 个,墨奇科技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五家获奖企业之一。面对疫情催生的无接触需求,指纹识别技术作为当下应用最广的身份认证方式,加快驶入非接触新时代。墨奇科技自主研发的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凭借其非接触的采集方式、精准高效的采集识别能力,为疫情大环境下安防工作的提质增效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得蓝盾杯组委会的一致认可,并最终斩获技术创新奖。

image003.jpg

墨奇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融合了世界领先的非接触光学采集技术和三维视觉技术,通过高精度曲面重建算法,使手指表面三维建模达到亚毫米精度,拥有采集速度快、采集质量高、无需滚动捺印、无形变、采集面积更大等核心优势,是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自主科技创新成果,为指纹采集工作带来新的变革。在典型的应用中,墨奇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可以做到伸手即采200 秒内即可完成 10 指平面和滚动捺印采集,与传统指纹采集设备相比,采集速度提高了数十倍,NFIQ2 分数比传统采集仪高 20%,并且采集的指纹无形变,多次采集一致性高。

目前,墨奇非接触 3D 指纹采集仪已经在上海、苏州、四川、山东、湖南等地进行了实际部署和应用。结果显示,十指采集平均耗时缩短 5 倍,从 10 分钟压缩到了 2 分钟,重采率从 25% 降为 1.8%,降低 14 倍,此外,操作人员单人点击鼠标即可完成采集操作,显著简化了操作流程,而采集图像面积大,纹线清晰,脊谷分明,也不受干湿手指和浅指纹的影响,成为提升指纹采集质量和效率的利器

image004.jpg

墨奇科技作为行业领先的 AI 基础技术和平台公司,一直以来以探寻人工智能本身的机理,以创新改变世界为使命,在这个使命下,墨奇科技致力于构建先进的新型 AI 知识数据库,自动化地处理机器知识,让企业可以便捷地应用人工智能获得数据洞察。基于 AI 知识数据库,墨奇科技构建了能为数十亿人提供保护隐私、安全可靠的下一代身份识别和认证平台,并在包括无标注的大库指纹比对、非接触指掌纹采集、可修改和撤销的生物特征密钥等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此次墨奇科技斩获 2021“蓝盾杯”安全识别技术创新奖,体现了业界对墨奇科技在生物识别领域技术领先性和应用成熟度的充分认可。未来,墨奇科技还将继续推动和引领生物识别的技术突破,为数十亿人提供保护隐私、主动便捷、安全可靠的下一代身份识别和认证服务。

围观 5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60.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作者:ADI公司应用工程师  Dong Wang

简介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片上系统(SoC)和微处理器等数据处理IC不断扩大在电信、网络、工业、汽车、航空电子和国防系统领域的应用。这些系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导致原始功率需求相应增加。设计人员很清楚高功率处理器的热管理问题,但可能不会考虑电源的热管理问题。与晶体管封装处理器本身类似,当低内核电压需要高电流时,热问题在最差情况下不可避免——这是所有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电源趋势。

DC-DC转换器需求概述:EMI、转换比率、大小和散热考虑

通常,FPGA/SoC/微处理器需要多个电源轨,包括用于外围和辅助电源的5 V、3.3 V和1.8 V,用于DDR4和LPDDR4的1.2 V和1.1 V,以及用于处理核心的0.8 V。产生这些电源轨的DC-DC转换器通常从电池或中间直流母线获取12 V或5 V输入电压。为了将这些电源直流电压降至处理器所需的更低的电压,自然会选用开关模式降压转换器,因为它们在大降压比时效率高。开关模式转换器有数百种类型,但很多都可分为控制器(外部MOSFET)或单片稳压器(内部MOSFET)。我们先来看看前者。

传统控制器解决方案可能不符合要求

传统开关模式控制器IC驱动外部MOSFET,具有外部反馈控制环路补偿元件。由此产生的转换器效率很高且功能多样,同时提供高功率,但所需的分立元件的数量使得设计相对复杂且难以优化。外部开关也会限制开关速度,在空间宝贵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问题,比如在汽车或航空电子设备环境中,因为较低的开关频率会导致整个元件体积更大。

另一方面,单片稳压器则可以极大地简化设计。本文深入讨论整体解决方案,首先介绍“减小尺寸,同时改善EMI”部分。

不要忽视最小导通和关断时间

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转换器的最小导通和关断时间,或其在足以从输入电压降至输出电压的占空比下运行的能力。降压比越大,所需最小导通时间越低(也取决于频率)。同样地,最小关断时间对应于压差:在输出电压不再受支持之前输入电压能降到多低。虽然增加开关频率的好处是整体解决方案更小,但最小导通和关断时间会设置工作频率的上限。总之,这些值越低,在设计小尺寸和高功率密度时就有越多的余地。

注意真实的EMI性能

其他噪声敏感器件要安全运行,还需要具备出色的EMI性能。在工业、电信或汽车应用中,电源设计的一个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EMI。为了使复杂的电子系统能够协同工作,不因EMI重叠而产生问题,采用了严格的EMI标准,如CISPR 25和CISPR 32辐射EMI规范。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传统电源方法通过减慢开关边缘和降低开关频率来减少EMI——前者降低了效率,提高了散热,而后者降低了功率密度。

降低的开关频率还可能违背CISPR 25标准中的530 kHz至1.8 MHz AM频段EMI要求。可以采用机械减缓技术来降低噪声水平,包括复杂、大尺寸的EMI滤波器或金属屏蔽,但这些技术不但增加了大量成本,而且使电路板空间、元件数量和装配复杂性增加,并进一步使热管理和测试复杂化。这些策略都不能满足小尺寸、高效率和低EMI的要求。

减小尺寸,同时改善EMI、热性能和效率

很明显,电源系统设计已变得十分复杂,这给系统设计人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这种负担,一个好的策略是寻找具有同时解决许多问题功能的电源IC解决方案:降低电路板的复杂性,高效率地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散热,并产生低EMI。可支持多个输出通道的功率IC可进一步简化设计和生产。

开关集成在封装中的单片电源IC可实现其中多个目标。例如,图1所示为完整的双路输出解决方案板,说明了单片稳压器的紧凑简单。此处使用的IC中的集成MOSFET和内置补偿电路只需要几个外部元件。此解决方案的总核心尺寸仅为22 mm × 18 mm,部分通过相对较高的2 MHz开关频率实现。

ADI技术文章图1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1.具有出色EMI性能的紧凑型、高开关频率、高效率解决方案

此电路板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在此解决方案中,转换器使用LT8652S的两个通道,在2 MHz的频率下运行,并在8.5 A下产生3.3 V电压,在8.5 A下产生1.2 V电压。可轻松修改此电路以产生包括3.3 V和1.8 V、3.3 V和1 V等在内的输出组合。或者,为了利用LT8652S的宽输入范围,LT8652S可用作二级转换器,再使用12 V、5 V或3.3 V前置稳压器,以提高总效率和功率密度性能。由于高效率和出色的热管理,LT8652S可同时为每个通道提供8.5 A,17 A用于并行输出,高达12 A用于单通道操作。借助3 V至18 V输入范围,该器件可覆盖FPGA/SoC/微处理器应用的大多数输入电压组合。

ADI技术文章图2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2.使用LT8652S的两个通道的双路输出、2 MHz3.3 V/8.5 A1.2 V/8.5 A应用

双路输出、单片稳压器的性能

图3显示了图1所示解决方案的测量效率。对于单通道操作,使用该解决方案,在输入电压为12 V时,3.3 V电源轨的峰值效率达到94%,1.2 V电源轨的峰值效率达到87%。对于双通道操作,LT8652S在12 V输入电压时每个通道达到90%的峰值效率,在8.5 A负载电流时每个通道达到86%的全负载效率。由于关断时间跳过功能,LT8652S的延长占空比接近100%,使用最低输入电压范围调节输出电压。20 ns典型最小导通时间甚至使其可在高开关频率下操作稳压器,直接从12 V电池或直流母线生成小于1 V的输出电压——最终减少整体解决方案大小和成本,同时避免了AM频段。具有集成旁路电容的Silent Switcher® 2技术可防止可能出现的布局或生产问题,从而避免影响出色的台式EMI和效率性能。

ADI技术文章图3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3.具有2 MHz开关频率的单路和双路输出效率

高电流负载的差分电压检测

对于高电流应用,每一英寸PCB线路都会导致大幅压降。对于现代核心电路中需要极窄电压范围的典型低电压、高电流负载,压降会导致严重的问题。LT8652S提供差分输出电压检测功能,允许客户创建开尔文连接,以实现输出电压检测和直接从输出电容进行反馈。它可以校正最高±300 mV的输出接地线路电位。图4显示LT8652S利用差分检测功能对两个通道进行负载调整。

ADI技术文章图4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4.LT8652S使用差分检测功能进行负载调整

监控输出电流

在一些高电流应用中,必须收集输出电流信息来进行遥测和诊断。此外,根据工作温度限制最大输出电流或降低输出电流可防止损坏负载。因此,需要进行恒压、恒流操作以精确调节输出电流。LT8652S使用IMON引脚监控并减少负载的有效调节电流。

当IMON对负载设置调节电流时,可根据IMON和GND之间的电阻来配置IMON以减小此调节电流。负载/电路板温度降额可使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来设置。当电路板/负载温度上升时,IMON电压增加。为了减小调节电流,将IMON电压与内部1 V基准电压进行比较以调节占空比。IMON电压可低于1 V,但这样就不会产生影响。图5显示激活IMON电流环路前后的输出电压和负载电流曲线。

ADI技术文章图5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5.LT8652S输出电压和电流曲线

低电磁辐射(EMI)

为了使复杂的电子系统能够工作,对单个元件解决方案应用了严格的EMI标准。为了在多个行业中保持一致性,广泛采用了各种标准,如CISPR 32工业标准和CISPR 25汽车标准。为了获得出色的EMI性能,LT8652S在EMI消除设计中采用了领先的Silent Switcher 2技术,并使用集成环路电容以尽量减少有噪天线尺寸。加上集成MOSFET和小尺寸,LT8652S解决方案可提供出色的EMI性能。图6显示图1所示LT8652S标准演示板的EMI测试结果。图6a显示峰值检测器的CISPR 25辐射EMI结果,图6b显示CISPR 32辐射EMI结果。

ADI技术文章图6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6.应用电路的辐射EMI测试结果。VIN = 14 VVOUT1 = 3.3 V/8.5 AVOUT2 = 1.2 V/8.5 A

可获得更大电流和更好热性能的并联操作

随着数据处理速度的飙升和数据量的倍增,为满足这些需求,FPGA和SoC的能力也随之扩展。电源需要功率,且电源应保持功率密度和性能。然而,不能为了增加功率密度而失去简单性和稳健性的优点。对于要求超过17 A电流能力的处理器系统,可将多个LT8652S并联且错相运行。

图7显示两个并联的转换器可在1 V时提供34 A输出电流。通过将U1的CLKOUT连接至U2的SYNC,使主单元时钟与从单元同步。由此产生的每通道90°相位差减少了输入电流纹波,并将热负载扩散到电路板上。

为确保在稳定状态和启动期间更好的均流,将VC、FB、SNSGND和SS连接在一起。建议使用开尔文连接以获得精确的反馈和抗噪性能。在接地引脚附近将尽可能多的热通孔放置到底层,以改善热性能。输入热回路的陶瓷电容应靠近VIN引脚放置。

由于驾驶条件可能发生剧烈、频繁和快速变化,SoC必须及时适应快速变化的负载,因此,汽车SoC施加的负载瞬态要求可能很难满足。外围电源的负载电流压摆率达100 A/μs,核心电源的压摆率甚至更高,这是很常见的。然而,在快速负载电流压摆率下,必须将电源输出的电压瞬变最小化。>2 MHz的快速开关频率可快速恢复瞬变,且输出电压偏移最小。图7显示利用快速开关频率和稳定动态环路响应的正确的环路补偿元件值。在电路板布局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路输出电容到负载的线路电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ADI技术文章图7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7.适用于SoC应用的4相、1 V/34 A2 MHz解决方案

ADI技术文章图8 -用于信号和数据处理电路的低噪声、高电流、紧凑型DC-DC转换器解决方案.jpg

8.电路的负载瞬态响应

结论

FPGA、SoC和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原始功率需求也相应增加。随着所需功率电轨数量及其承载能力的增加,必须考虑设计小型电源系统,并加快系统性能。LT8652S是电流模式、8.5 A、18 V同步Silent Switcher 2降压稳压器,输入电压范围为3 V至18 V,适用于从单节锂离子电池到汽车输入的输入源应用。

LT8652S的工作频率范围为300 kHz至3 MHz,使设计人员可尽量减少外部元件尺寸并避免关键频段,如调频广播。Silent Switcher 2技术可保证出色的EMI性能,既不会牺牲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也不会牺牲开关速度和效率。Silent Switcher 2技术还在封装中集成了所有必要的旁路电容,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布局或生产可能引起的意外EMI,从而简化了设计和生产。

Burst Mode®(突发工作模式)操作将静态电流减少到只有16 μA,同时使输出电压纹波保持在低值。4 mm × 7 mm LQFN封装和极少数外部元件可确保外形紧凑,同时尽量减少解决方案成本。LT8652S的24 mΩ/8 mΩ开关提供超过90%的效率,而可编程欠压闭锁(UVLO)可优化系统性能。输出电压的远程差分检测在整个负载范围内都保持高精度,同时不受线路阻抗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部变化造成负载损坏的可能性。其他功能包括内部/外部补偿、软启动、频率折返和热关断保护。

作者简介

Dong Wang是ADI公司的一名电源产品应用工程师,于2013年加入凌力尔特。目前他为非隔离式单芯片降压转换器提供应用支持。Dong Wang对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和模拟电路有着广泛的兴趣,包括高频电源转换、分布式电源系统、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低压高电流转换技术、高频磁集成以及转换器的建模和控制。他毕业于中国杭州浙江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围观 8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5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新版工具包显著地扩展了oneAPI跨架构开发的能力范围,供开发者进一步创新

1.png

英特尔发布了oneAPI 2022工具包。此次发布的最新增强版工具包扩展了跨架构开发的特性,为开发者提供更强的实用性和更丰富的架构选择,用以加速计算。

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软件和先进技术事业部总经理 Greg Lavender表示:“我十分敬佩oneAPI软件工程团队所完成的900多项技术改进,这些技术改进加速了关键应用工作负载在英特尔的客户端和服务器CPU和GPU上的开发时间和性能。深度技术创新的丰富oneAPI套组符合关键的行业标准,让应用程序开发者能获得从云到边缘更出色的运行性能。今天发布的oneAPI 2022版本,已准备好多语言支持和跨架构性能加速,以进一步提高英特尔平台上程序员的生产力。”

新功能包括第一款能执行C++SYCLFortran的统一编译器,用于CPUGPUData Parallel Python,先进的加速器性能建模和调试,以及用于AI和光线追踪可视化工作负载的性能加速。oneAPI跨架构编程模型为开发者提供了工具,旨在构建跨架构应用程序时提高代码开发的效率和速度的工具。

Evans Data的调查显示,40%的开发者需要在异构系统上使用一种以上的处理器、处理器内核或协处理器[1]oneAPI正在推动跨CPUGPUFPGA及其他加速器的异构构造中的跨架构计算创新,加速其步伐。跨架构计算创新需要软件将其中要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oneAPI让开发者可以自由地为特定解决方案选择最佳硬件,而无需承担专有编程模型的经济和技术负担。

2022年英特尔® oneAPI工具包通过一套完整的先进工具,包括编译器、库、预优化框架、分析器和调试器,提供性能和生产力。自去年以来,增加了超过900个新的、增强的功能,加强了基础和特定领域工具包中的每一个工具。新版本现可在英特尔® DevCloud中免费下载或使用。

跨架构编程

  • 英特尔创建了世界领先的统一编译器,使用通用的LLVM后端实现用于CPUGPUC++SYCLFortran

  • CPUGPU上对目前最流行的编程语言Python进行加速计算。

  • 英特尔® DPC++兼容性工具得到完善,可以将90%95%CUDA代码自动迁移到SYCL/DPC++[2]

在最新硬件上的性能

  • 硬件支持:英特尔Intel oneAPI工具包进行了优化,以支持最新和即将推出的新硬件的先进功能,包括具备AVX-VNNI的第12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具备英特尔®高级矩阵扩展(AMX)的下一代英特尔® 至强® 可拓展处理器,代号 Sapphire Rapids,以及即将推出的Xe客户端和数据中心GPU

  • AI性能优化

      凭借最新的英特尔®TensorFlow优化版和英特尔®PyTorch优化版,深度学习框架性能比早期版本提速10倍。[3]

      全新英特尔®Scikit-learn扩展包Intel® Extension for Scikit-learn在英特尔CPU上的机器学习算法相比现有开源版本提速超过100倍。[4]

      推出英特尔®神经网络压缩器(Intel® Neural Compressor,通过跨多个深度学习框架训练后的优化技术来提高推理性能。

提升开发生产力的先进工具

针对CPU及加速器的专业性能分析 :英特尔®VTune™ ProfilerFlame Graph显示有助于提高性能热点可视化能力。英特尔®Advisor的加速器性能建模使得开发者可以在修改代码前评估卸载到GPU的性能优势。

为先进光线追踪技术包括锥体遥测,辅助特征降噪和FP16在内的新功能提供支持,提供更强大的形状并缩短渲染时间,以提高整体渲染性能。同时,为即将发布的英特尔Xe GPU实时去噪提供支持,并进一步提高业界领先、最终帧、产品化质量的渲染效果。

扩展了开发环境的支持范围,包括更深层次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集成、支持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22和适用于Linux开发的Windows子系统Microsoft WSL2

更多背景资料请访问英特尔oneAPI 2022介绍 | 英特On技术创新峰会(新闻资料)|特尔oneAPI工具包| oneAPI | oneAPI相关评价 | 英特尔oneAPI工具包解析 | 英特尔oneAPI卓越中心

关于英特尔® oneAPI工具包:英特尔oneAPI工具包提供了为英特尔CPUGPUFPGA等开发高性能跨架构应用程序和解决方案所需的工具。oneAPI的组合工具包(基本工具包和特定领域的附加组件)简化了编程,帮助开发者提高生产力并提供出色性能,加速创新。这些工具包包括用于高性能异构计算的先进优化编译器、库、框架和分析工具,实现了oneAPI规范并与优化工具协同工作。

关于oneAPIoneAPI提供一个开放、统一的跨架构编程模型,旨在简化跨多架构的开发过程(如CPUGPUFPGA、其他加速器)。oneAPI让开发者在一个开放、基于标准的编程环境中,打破基于单个厂商的封闭式编程模型的限制,为加速计算提供出色性能,并且允许代码持续迭代。


注意事项与免责声明

[1] Evan Data2020年全球发展调查第2

[2] 英特尔®DPC++兼容性工具工作流迁移:英特尔预估,截止至20219月。基于对一组 70 HPC 基准测试和样本的测量值,例如 RodiniaSHOCPENNANT 迁移到Data Parallel C++ (DPC++)。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3] 加速你的AI Today解决方案摘要,英特尔,2021

[4] 新的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通过Scikit-learn的英特尔®扩展展示了机器学习性能的领先地位,英特尔,2021

性能因使用、配置和其他因素而异。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www.Intel.com/PerformanceIndex.

性能结果基于配置中显示的日期进行测试,且可能并未反映所有公开可用的安全更新。详细配置请参见备份。

没有任何产品或组件是绝对安全的。

实际成本与测试结果可能有所差异。

英特尔技术可能需要启用硬件、软件或服务来激活。

英特尔公司不控制或审核第三方公司的数据。您应该咨询其他来源以评估准确性。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科技,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intel.cn

围观 71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5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改善状态监控和诊断并实现整体系统优化,是当今人们在使用机械设施和技术系统时面临的部分核心挑战。这个话题不仅在工业领域,在任何使用机械系统的地方都愈加重要。以往,都是根据计划来维护机器,延迟维护可能会面临生产停工的风险。如今,人们通过处理机器的数据来预测其剩余的使用寿命。尤其是温度、噪声和振动等关键参数,可以利用记录的这些数据来确定最佳运行状态,甚至是所需的维护次数。此举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磨损,并且能够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这种状态监控,设施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可挖掘出相当大的优化空间,从而获得决定性的优势。例如,经证实,实施这种监控之后,ABB1一年内将停机时间减少了70%,将电机的服务寿命延长了30%,同时将设施的能耗降低了10%。

预防性维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基于状态的监控(CBM),通常监控涡轮机、风扇、泵、电机等旋转机器。利用CBM可实时记录运行状态信息。但是,不会提供故障或磨损预测。这些只能通过预防性维护提供,因此带来一个转折点:借助更加智能的传感器、更强大的通信网络和计算平台,人们能够创建模型、检测变更,并详细计算服务寿命。

为了构建有效的模型,需要分析振动、温度、电流和磁场。当今采用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方法支持在整个工厂或公司范围内实施设施监控。基于云的系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分析可能性,使得操作员和维修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获得有关机器状态信息的数据。但是,机器必须具备本地智能传感器和通信基础架构,这是获得额外的分析能力的前提。这些传感器是什么样的、需要满足哪些要求、有哪些关键特性—本文会就这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展开探讨。

机器的生命周期展示

关于状态监控,可能需要考虑以下最基本的问题:在实施必要的维护之前,设备能够运行多长时间?

一般而言,从逻辑上来说,从发现问题到开始维护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但是,为了优化运营和维护成本,或者完全发挥设施的最高效率,需要熟悉机器特性的专业人员凭借知识经验来判断。这些专业人员主要来自轴承/润滑领域,在电机分析方面经验不多,属于最薄弱的环节。专业人员最终会决定,根据实际的生命周期(如图1)和实际状态偏离正常状态的情况,是否应当进行维修甚至是更换。

1.jpg


图1:机器的生命周期。

尚未使用的机器最初处于所谓的保修期。这属于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不排除这个阶段会出现故障,但这种几率相对非常小,且一般与生产故障有关。只有在接下来的定期维护阶段,接受过相应培训的维修人员才会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无论机器的实际状态如何,他们都会按照指定的时间,或者在达到指定的使用时间后,对机器执行例行维护,例如,为机器换油。这种情况下,维护间隔期间出现故障的几率也仍然非常低。随着机器的使用时间增加,会逐渐到达状态监控阶段。自此之后,应做好故障应对准备。图1显示了以下6种变化,从超声波范围(1)的变化开始,接着是振动变化(2)。通过分析润滑油(3)或者通过稍微提高温度(4),在实际发生故障之前,可以通过可感知的噪声(5)或发热情况(6)检测出将要发生故障的前期迹象。振动通常用于确认老化情况。图2显示了三台相同设备在生命周期内的振动模式。三台机器在初始阶段都处于正常范围。但是,从中期阶段开始,根据具体的载荷情况,振动或多或少快速增加;到后期阶段会呈指数增加达到临界范围。一旦设备达到临界范围,则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2.jpg


图2:振动参数随时间发生变化。

通过振动分析实施状态监控

输出速度、齿轮比和轴承组件数量等参数与机器的振动模式分析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齿轮箱导致的振动在频域体现为轴速的倍数,而轴承的特征频率通常不代表谐波分量。此外,通常还会检测湍流和气蚀导致的振动。它们通常与风扇和泵中的气流和/或液流有关,因此,一般被视为随机振动。它们通常呈静止状态,从统计特性来看,并不存在差异。但是,随机振动也具有循环平稳性,因此也具有统计特性。它们由机器产生并发生周期性变化,这与内燃机每个气缸每个周期点火一次的情形类似。

传感器方向也至关重要。如果采用单轴传感器来测量主要线性振动,则必须按照振动方向来调整传感器。也可使用多轴传感器记录所有方向的振动,但是基于其物理特性,采用单轴传感器的噪声更低、测量范围更广,带宽也更大。

对振动传感器的需求

为了广泛使用振动传感器来实施状态监控,务必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低成本和小尺寸。以往人们通常使用压电传感器,如今则越来越多地使用基于MEMS的加速计。它们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出色的漂移特性和灵敏度,以及更高的信噪比,此外,还能检测几乎接近直流范围的极低频率振动。同时也非常节能,因此非常适合电池供电的无线监控系统。与压电传感器相比还有另一项优势:可以将整个系统集成到单个壳体(系统级封装)中。这些所谓的SiP解决方案不断集成以下其他重要功能,共同构建为智能系统:模数转换器、带嵌入式固件(实施专用预处理)的微控制器、通信协议和通用接口,此外还包括各种保护功能。

集成保护功能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传感器元件受力过大会导致损坏。集成的超量程检测功能会发出警告,或者通过关闭内部时钟,停用陀螺仪中的传感器组件,从而保护传感器元件不受损害。SiP解决方案见图3。

3.jpg


图3:基于MEMS的系统级封装(左侧)。

随着CBM领域的需求增加,对传感器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对于有效的CBM,对传感器测量范围(满量程,即FSR)的要求一般为±50g。

由于加速度与频率的平方成比例,所以能够相对很快地达到这些高加速力。公式1可以证明这一点:

4.jpg

变量表示加速度,f表示频率,d表示振动幅度。因此,例如,振动为1kHz时,1µm的振幅会产生39.5g的加速度。

至于噪声性能,这个值在尽可能广泛的频率范围内(从接近dc到数十kHz的中间范围)都应该非常低,这样,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可以在速度极低时检测到轴承噪声。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振动传感器制造商正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尤其对于多轴传感器而言。只有少数几家制造商能够提供带宽大于2kHz、噪声足够低的多轴传感器。ADI公司(ADI)已开发出适合CBM应用的ADXL356/ADXL357三轴传感器系列。该系列产品具备出色的噪声性能和温度稳定性。除了有限的1.5kHz(谐振频率=5.5kHz)带宽以外,这些加速度计仍能够为风轮机等低速设备提供重要的状态监控读数。

ADXL100x系列中的单轴传感器适用于更高带宽。它们提供高达24kHz(谐振频率=45kHz)的带宽,且在噪声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提供高达±100g的g范围。由于具有高带宽,该传感器系列可以检测出旋转机械中的大部分故障问题(滑动轴承损坏、失衡、摩擦、疏松、轮齿缺损、轴承磨损和气蚀)。 

基于状态的监控可以采用的分析方法

CBM中的机器状态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完成。最常见的方法是时域分析、频率域分析,以及两者共用。

1.基于时间的分析

在时域振动分析中,会考虑有效值(均方根,即rms)、峰峰值和振动幅度(见图4)。

5.jpg


图4:谐波振动信号的幅度、有效值和峰峰值。

峰峰值反映电机轴的最大偏斜度,因此能够得出最大载荷。振幅值则表示振动的幅度,并且识别异常的振动现象。但是,不会考虑振动的时长或者振动期间的能量,以及振动的破坏力。因此,有效值一般是最具意义的值,这是因为它不但考虑振动时长,还考虑振动幅度值。通过分析所有这些参数对电机速度的依赖关系,可以获得对rms振动的统计阈值的相关性。

事实证明此类分析非常简单,因为它既不需要基本的系统知识,也不需要进行任何类型的光谱分析。

2.基于频率的分析

利用基于频率的分析,可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将随时间变化的振动信号分解为频率分量。由此产生的幅度和频率关系频谱图有助于监控特定的频率分量及其谐波和边带(见图5)。

6.jpg


图5:振动与频率关系频谱图。

FFT是一种在振动分析中广泛采用的方法,特别是用于检测轴承损伤。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相应的组件分配给每个频率分量。通过FFT,可以滤除滚动部件与缺陷区域接触引起某些故障时产生重复脉冲的主要频率。因为它们的频率分量不同,因此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轴承损伤(外环、内环或滚珠轴承损伤)。但是,这需要轴承、电机和整个系统的准确信息。

此外,FFT流程需要提供在微控制器中反复记录和处理振动的离散时间块。尽管相比时域分析,这种分析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但它能够进行更详细的损伤分析。

3.时域和频域分析组合

此类分析最全面,因为它兼具两种方法的优点。时域中的统计分析提供系统的振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以及它们是否处于许可的范围内。频域分析能够以基本频率的形式监测速度,同时也能够监测准确识别故障特征所需的谐波分量。

对基本频率的跟踪尤其具有决定性,这是因为有效值和其他统计参数会随速度而变化。如果与最后一次测量相比,统计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则必须检查基本频率,以避免误报。

对于这三种分析方法,其测量的数值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监测系统可能首先需要记录运行状况,或者生成所谓的指纹。然后与不断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在偏差过大,或超过相应阈值的情况下,需要作出反应。如图6所示,可能的反应可以是警告(2)或警报(4)。根据具体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维修人员立即着手修正这些偏差。

7.jpg


图6:阈值和对FFT的反应。

通过磁场分析实施CBM

由于集成磁力计的快速发展,测量电机周围的杂散磁场是另一种对旋转机器进行状态监控的颇有前景的方法。测量采用非接触式;也就是说,机械和传感器之间不需要直接连接。与振动传感器一样,磁场传感器也有单轴和多轴版本。

对于故障检测,应从轴向(平行于电机轴)和径向(与电机轴呈直角)测量杂散磁场。径向磁场通常被定子铁芯和电机外壳削弱。与此同时,还会受到气隙磁通量的显著影响。轴向磁场是由鼠笼式转子的电流和定子的末端绕组产生的。磁力计的位置和方向对于能否测量两个磁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议选择靠近轴或电机外壳的合适位置。同时需要测量温度,这绝对有必要,因为磁场强度与温度直接相关。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如今的磁场传感器都包含集成式温度传感器。此外,还应校准传感器,实施温漂补偿校正。

FFT用于对电机实施基于磁场的状态监控,就像振动测量一样。但是,对于电机状态评估,即使是几赫兹到大约120赫兹范围的低频也足够了。线路频率显得很突出,而出现故障时则以低频分量频谱为主。

在鼠笼式转子的转杆破裂的情况下,滑动值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与负载有关,理想情况下无负载时为0%。采用额定负载时,对于运行正常的机器,其值在1%和5%之间,出现故障时,会相应增大。对于CBM,应该在相同的负载条件下进行测量,以消除负载不同带来的影响。

预防性维护的状态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状态监测,即使采用最智能的监控方案,也无法百分之百保证不会出现意外的停机、故障或安全风险。只能降低这些风险。然而,预防性维护越来越受关注,正在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话题。它被认为是生产设施未来取得可持续成功的一个明确的先决条件。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用独特的技术,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加速发展。盈亏赤字体现在客户利益和成本比较中。

尽管如此,许多工业企业已经认识到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它是决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开展未来业务的机会—这种机会并不仅仅局限于维修服务领域。尽管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数据分析领域,预防性维护目前已具备很高的技术可行性。但是,目前预防性维护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特征。预计未来的业务模式将主要取决于软件组件,硬件带来的增值份额将不断下降。总之,因为机器运行时间较长,产生的价值较高,目前对预防性维护的硬件和软件的投资已经物有所值。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5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PC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变。从普及程度来看,PC产品已经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占据着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位置;但从不断升级的用户需求来看,传统的PC产品正在面临被挑战。随着“万物互联”趋势席卷,市场对于PC产品的迭代,早已不满足于性能与配置的升级,而是提出了设备协作、多元场景等更高的要求。华为很早就观察到这一点,并不断通过产品实践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智慧办公。2021年12月23日,华为发布了首款搭载超级终端功能的“超级智慧笔记本”: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这款产品带来了华为智慧办公能力的全新境界,让PC真正从单一的“生产力工具”,转变成为更强大更融合的“万物互联新入口”。

此外,华为在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还带来HUAWEI P50 Pocket旗舰折叠屏手机、AITO问界M5智能汽车、HUAWEI WATCH D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华为智能眼镜等HarmonyOS新品,持续构建万物智联的全场景生态。

1.png

华为推出首款“超级智慧笔记本” 智慧办公两大核心能力持续进化

“智慧办公”是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当下,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办公时,并不会单独使用PC,而是和手机、平板等众多设备一同使用,同时还不断有打印机、显示器等新设备加入,伴随着数据和信息量的爆炸,设备之间的割裂、信息传输的繁琐,也逐渐成为办公场景下显著的痛点。本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出发点,华为一直致力于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华为一直在探寻“设备协同”的更优解。在这一方向上,华为率先推出了多个创新功能,2019年,华为MateBook系列笔记本首次推出“一碰传”功能,让PC与手机之间的文件传输过程得到简化;后续又推出“多屏协同”功能,让PC与手机不止可以简单地连接、互传文件,更可以在电脑上调用手机的软硬件,从系统底层打通Windows电脑和移动设备的隔阂。在实现与手机的多屏协同后,与平板、显示器的互联也陆续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而随着与笔记本可连接的设备日益增多,如何针对“连接”的体验进一步优化?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发布,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超级终端”。

2.jpg

搭载了超级终端的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是华为PC智慧功能和体验创新的集大成者,给出了一种更简单、更直接的开启设备协同的方式——通过强大的分布式技术,PC与手机、平板、显示器、智慧屏可以“一拉即合”,且连上后可以通过PC全局管理多设备文件;与音箱、耳机、手表、打印机等设备也可通过卡片形式便捷连接。

概括来说,超级终端赋予了PC更强大的“一体化”能力,让多个设备可以融合成一个“超级终端”,实现多设备协同管理、资源共享——PC从单一生产力工具转变成为了一体化调动多设备协同工作的“万物互联新入口”。

另一方面,华为也在逐步构建“生态融合”能力。在传统观念中,PC端的应用生态偏向生产、创造的场景,专注于提高“生产力”;而在手机端的应用则更加丰富,兼顾沟通、娱乐、生活等场景。从实际情况来看,手机端的应用对用户往往更具吸引力、抢占了用户更多的使用时长。

对此,华为今年在PC端推出了“乐享移动App”的功能,让华为笔记本也可以安装移动App,“打开电脑玩手机”。目前华为PC端乐享移动App功能内,已上架的应用多达4200余款。由此,华为PC将Windows应用生态和移动应用生态进行了融合,让PC产品可以带给用户更丰富、更全面的使用体验,重新回到用户工作、生活场景中的“中心位”。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也搭载了这一功能。

整体来看,华为始终围绕在“设备协同”和“生态融合”两大方向,构建“智慧办公”的核心能力。在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上,汇聚了这两大方向的前沿突破,无论是设备的连接、还是不同生态应用的融合共享,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可以说这是华为PC旗下、也是整个PC行业内的第一款“超级智慧笔记本”。

专业能力多方位持续精进 细节彰显高端旗舰笔记本风范

除了“智慧化”的新赛道外,PC行业的基本盘——性能、屏幕等“硬实力”,也是厂商发力的重要阵地。华为PC始终坚持“智慧体验”、“科技创新”、“美学设计”的三大DNA,不断打磨产品。此次发布的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作为华为进入PC行业五周年的精华之作,不仅带来了智慧功能的创新,在其他专业维度也同样以全新的突破,展现了对消费者的诚意。

对于PC用户来说,性能是其他一切体验的基础保障;但从产品层面来看,性能提升也会带来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因而轻薄笔记本的性能配置往往会受到限制。而这次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在保持轻薄的同时,进风量提升60%,性能释放提升100%(数据来源于华为实验室)。为了实现轻薄机身与性能及散热之间的更好平衡,华为工程师在机身模具的设计上投入了很多巧思,带来了实打实的“硬核突破”。以风扇为例,这次新品为提升散热效果,风扇体积增加了25%,而在尽量不增加整机体积的前提下,这就要求其他配件的体积必须缩小——为此,工程师对出风口的W-iFi天线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华为双模天线专利技术,在缩小体积、保障风路顺畅的同时,Wi-Fi网络信号强度相较上一代也有所提升。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华为让轻薄笔记本也可以“强得冷静从容”。

笔记本的触控板,现在伴随着移动办公的常态化,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在传统Windows笔记本阵营中,“没有鼠标就没有生产力”,触控板的作用被长期忽略。在这方面,华为早先就颇具前瞻性地推出了压力触控板技术,让触控板的手感和灵敏度提升,把轻便和灵巧还给笔记本,脱离鼠标也不影响办公生产力。在这一代的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上,压力触控板也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结合华为2012实验室自研的软件和算法,提升了触控面积、达到全区域更灵敏的震动反馈;同时创新性地引入了6种创新手势,譬如单指关节敲击即可截屏。从人体科学和使用习惯出发,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对于一款高端旗舰笔记本来说,对“屏幕”和机身设计的要求也不能放松。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屏幕,从真实、清晰、流畅、舒适四个维度带来了全新升级。显示效果的“真实”,首要看色彩精准度,这次新品是全球首款获得德国莱茵TÜV专业级双色域色准认证的笔记本,在P3及sRGB双色域下均可达到ΔE<1的真实色彩显示效果;“清晰”主要由分辨率决定,这次新品采用3.1K高分辨率屏幕,带来更接近人眼视觉的清晰显示效果;“流畅”则要看屏幕刷新率,刷新率越高、屏幕显示的画面效果就更流畅,这次新品带来的是90Hz的高刷新率,“舒适”则要考虑到屏幕的护眼功能,这也是华为笔记本屏幕一直具备的要素,这次新品也同样搭载了低蓝光、智能调节屏幕亮度等护眼功能。这四大维度,基本涵盖了一块好的屏幕必须具备的所有要素,让用户对屏幕的评价标准更加明晰。此外,这次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屏幕也依然延续了华为PC“全面屏”的优势,并且通过将华为自研的全自动激光精焊技术运用到PC上,从而实现了天侧摄像头与高屏占比的共存——这次新品的屏占比,达到了92.5%。从各个方向上来看,可以说,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带来了华为笔记本除二合一形态笔记本外迄今为止最好的屏幕,再次确立了华为笔记本显示效果的优势。

在整机的设计上,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也以行业高标准严格把控,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锤炼,严格保证一款“高端旗舰轻薄本”应有的品质。机身工艺上采用了全CNC Unibody一体化金属机身工艺,用超过18000秒的时长,确保整机每一个部位的加工精度保持一致、做到极致。在键盘的键程上,这次也带来了在轻薄本中难得一见的1.5mm高键程,以最大程度的努力、确保用户使用体验的高端和舒适感。

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是华为MateBook系列在2021年的压轴之作,更是华为进入PC行业五周年的诚意之作。从专业能力上来看,它延续了华为PC的技术优势、同时带来了许多全新突破,从性能、压力触控板、屏幕、设计细节等各个方面,彰显了“高端旗舰轻薄本”的风范。而从智慧体验上来看,它凝聚了华为智慧办公在“设备协同”与“生态融合”两方面的先进技术与功能,首次在笔记本上引入“超级终端”,带给用户一款“超级智慧笔记本”,让笔记本电脑突破“工具”的设定,成为更具融合能力的“万物互联新入口”。

在“智慧办公”的大趋势中,华为已经立于潮头。未来,伴随着华为PC智慧体验以及多方位产品力的持续提升,华为智慧办公的愿景“自由创造,无界沟通”将一步步得到践行。

3.jpg

全新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共分为三个版本,售价已在此次发布会现场公布:i5-1155G7/16GB+512GB版售价9499元;i7-1195G7/16GB+512GB版售价10499元;i7-1195G7/16GB+1TB版售价12499元。各版本均有三款配色随心可选——翡冷翠、深空灰、皓月银。

2021年12月23日,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各版本已在华为商城、京东及天猫等电商平台,华为官方旗舰店、华为零售门店等启动预售,1月6日起正式开售,敬请关注。

围观 57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5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2月23日,在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AITO品牌正式推出追求极致的智能豪华SUV——AITO问界M5。华为赋能的AITO问界M5搭载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和HarmonyOS智能座舱,将智能带入汽车,将会成为智慧出行时代的引领者。

kjXHNzNcAB.png

从AUTO到AITO,虽然只有一个字母I的区别,背后却是出行理念的深刻变迁。作为面向智能汽车时代的品牌,AITO致力于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智慧汽车生态。AITO问界M5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来,凭借极致美学设计、卓越性能驾趣、HarmonyOS智能座舱、丰富车载应用生态以及HUAWEI SOUND音响系统,让用户轻松拥有消费、生活、出行、工作等全场景智慧体验。AITO问界M5的到来,标志着汽车由交通工具向智慧生态的历史性转变,也是华为构建万物互联生态的关键一环。

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表示:“华为聚焦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以三十多年的ICT技术、领先的智慧出行体验赋能汽车行业,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汽车,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AITO 问界M5作为华为持续创新与专业实力的最新见证,将会开启智慧出行新时代。”

极致美学设计 引领时尚运动风潮

2.png

AITO问界M5轴距达到2880mm,拥有灵动的车身姿态和充裕的车内空间,配合20英寸风帆全铝轮毂和0.32Cd的超低风阻,兼具超跑的运动感和SUV的稳重感。内饰采用简约设计风格,10.4英寸曲面全液晶仪表盘、15.6英寸2K HDR智能中控大屏、无线充电区等设计则大大提升了操作便捷性,总面积约2平米的全景天幕则带来开阔、舒缓的乘坐体验。此外,AITO问界M5共有六款金属车漆颜色、三款内饰颜色,可提供十八种不同风格的配色组合。

卓越性能体验 无忧感受非凡驾趣

AITO问界M5搭载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其1.5T四缸增程器3.0一升油可发3.2度电,满油满电情况下车辆可实现CLTC工况续航1242公里,彻底解决补能焦虑问题。前异步交流电机+后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的智能四驱组合峰值功率可达365kW[1],车辆百公里加速4.4秒[2],媲美超跑的极致性能。5种驾驶模式、3种增程模式、4档回收力度自由调节,满足不同用户对于驾控细节体验的追求。全铝合金底盘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独立悬架,媲美百万级豪车,在极限操控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此外,20英寸高性能轮胎、博世iBooster智能刹车系统等也都提升了车辆的驾驭体验。

HarmonyOS上车 智慧连接万物

3.jpg

AITO问界M5首次搭载全新的HarmonyOS智能座舱,为用户提供轻松便捷、体验丰富的沉浸式驾乘体验。HarmonyOS智能座舱打破了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鸿沟,让车辆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能够与人、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等进行无缝流转的超级终端,真正实现了车联万物的便捷。业内领先的语音交互、智能的小艺建议、极佳导航体验的车载地图Petal Maps、全能数字车钥匙等诸多黑科技将汽车的智能化提升到新高度。

4.jpg

此外,HUAWEI SOUND音响系统带来了极致的视听盛宴,搭配华为音乐、华为视频高品质多声道音视频内容,让用户能够感受到创新科技与声音美学的完美结合。AITO搭载的华为应用市场,是华为专为智能车载场景打造的应用市场,开放的鸿蒙生态将源源不断为用户带来好玩有趣的最新应用,用户可通过华为应用市场下载更多第三方应用。

豪华即是标配 打造多维奢享体验

AITO问界M5让豪华成为标配,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维度打造可感知的奢适座舱,为用户提供身体与心灵的栖息港湾。ICAS空气净化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环境空气质量并进行净化,搭配专属香氛系统时刻保持车内清新环境。软硬兼备的NVH控制系统打造图书馆级的静谧座舱,时刻保持舒适环境。智慧灯语、L2+自动辅助驾驶、V2L反向充电等配置也都可以大大提升用户提车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华为赋能AITO问界M5  开启智慧出行新纪元

5.jpg

AITO问界M5汇集了华为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系统软件和鸿蒙生态优势,也将进入华为智选渠道,是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实力的最新呈现。作为华为智选生态的重磅新品,综合补贴后,AITO问界M5后驱标准版预售价为25万元,四驱性能版预售价为28万元,四驱旗舰版预售价为32万元。

自12月23日起,陆续在42个城市180家华为门店进行真车展示;自2022年1月20日起,会陆续在118个城市,500家华为门店开启预约试驾及预定,用户可以通过AITO官网和我的华为APP进行预约。

首批预定AITO问界M5的车主可享车辆基础维保政策、车辆基础服务权益以及免费车联网流量三大尊崇礼遇,前10000名下单用户更可赠送万元车辆选装包,并获得优先提车权益。还有HUAWEI Card尊享车主权益与服务,可享受加油返现、笔笔返现、道路救援、车主险以及免年费等专属的权益与服务,让车主尽享尊崇用车体验。


[1] AITO问界M5四驱性能版峰值功率315kW,四驱旗舰版峰值功率365kW。

[2] AITO问界M5四驱旗舰版百公里加速为4.4秒,后驱标准版加速为4.8秒。

围观 5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5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2月23日,全新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正式发布。值得注意的是,AITO首款车型问界M5搭载华为DriveONE动力域解决方案,在高效率的前提下还能实现强动力和超舒适这两大特性。前异步和后同步双电机驱动,使百公里加速达到4秒级别,在实际测试中可实现0-100km/h连续加速20次,支持180km/h高速巡航电机不过温,为用户打造极致驾驶体验。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汽车产业正在向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华为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平台”为抓手,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华为DriveONE全栈动力域解决方案囊括了电驱动系统、车载集成电源和电池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包含电机、MCU、PDU、OBC、DC/DC、减速器、AI BMS等核心部件。华为深耕电力电子底层基础技术30多年,已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以及相关产品领域的技术背景,助力DriveONE成为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

AITO问界M5通过搭载华为DriveONE 动力域解决方案,实现了强动力、超舒适、高安全、灵活便利的豪华级驾乘体验。

1.高速电机加持智能油冷,释放更大驾驶空间,打造更强动力体验

在驾驶过程中,由于机械能损耗和电流的热效应,电机的线圈绕组、转子以及电机转子与齿轮结合部等都极易产生热量,若热量不被及时带走,将会导致电机温度过高。高温会烧坏绕组绝缘层导致电机短路从而毁坏,也会使得转子的磁性消失,停止转动引发事故,因此动力总成的热管理技术非常关键。

目前存在水冷和油冷两种电机冷却方式。采用水冷技术,出于绝缘的考虑,绕组和冷却液中间隔了一层水套,热量传递效率低,难以满足电机高速转动下的散热要求。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采用效果更佳的智能油冷技术,实现电驱超小体积、超轻重量、超长寿命、超优性能。

相比业界水冷电机,华为采用高速油冷电机,相同功率和扭矩下,三合一电驱体积重量可减少10%;对电机转子、定子进行浸入式冷却,实现绕组平均峰值温度降低30℃,磁钢峰值温度降低15℃,寿命可延长一倍;基于热仿真结果,对于易高温的部件,采用主动喷淋的独特油道设计,主动润滑轴承&齿轮,轴承寿命提升10%,高转速区冷却效果更优,可支持更高车速,可连续20次0-100km/h加速等卓越体验。

2.NVH性能:AI寻优算法,高精仿真,营造豪车级的音乐厅式沉浸体验

NVH(Noise噪音、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声振粗糙度)是评价汽车驾驶舒适度的重要指标。NVH越低,噪音振动干扰越小,驾驶舒适度越高。

3.jpg

华为组建了NVH领域一流专家团队,通过自研多目标寻优软件平台,应用参数化建模和AI算法,寻找NVH设计最优解,助力仿真结果误差小于5%。根据仿真寻优结果,对噪音产生源和传递路径进行齿轮修形、壳体优化、电磁力优化等方向优化设计,指导产品开发,实现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的NVH达到 78 dB ,领先行业水平(83dB),为客户营造静谧舒适体验。

3.热失控预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热失控提前24小时预警,保障行车安全

电池热失控的演进涉及电化学、热力学及机械力学综合作用,是一个动态的渐变复杂过程,当前车端BMS和大数据算法在低维数据空间下无法对其有效预测,热失控预警成业界难题。

3.jpg

华为DriveONE AI BMS融合电池机理和AI专家经验,从AI 的升维视角,智能识别热失控高敏感特征和电池机理层的关联关系,并通过降维去噪提取关键特征,实现算法加速和算法收敛。

同时,AI的自学习能力,可以在海量数据训练中实现模型自动寻优,提升模型精度和预测效果,可实现热失控提前24小时预警,查全>90%,抑制误报<0.1%/月,保障用户的行车安全。

3.V2L + V2V:3.5kVA反向供电功能,全场景安全用电

V2L(Vehicle to Load),也就是反向供电功能, V2L能够实现电动车对外输出220V 50Hz的家用交流电,可以支撑营地模式、应急救援补电等场景。

V2V(Vehicle to Vehicle),能够实现电动车向别的电动车充电,可以在充电设施不便的场景下解决电动车的补电问题。

4 - 副本.gif

华为DriveONE车载充电系统支持3.5kVA的对外放电功能,具备高精度的绝缘逆变检测功能,可精确地识别到漏电流并告警中断,切实保障V2L/V2V用电安全。

华为DriveONE目前已经搭载在十多家主流车企的中高端车型上,持续引领电动汽车动力域产业的发展。华为智能电动将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初心,继续砥砺前行,帮助车企造好车,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电动出行产品。

围观 65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5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2021年12月23日,华为举办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带来HUAWEI P50 Pocket旗舰折叠屏手机、AITO问界M5智能汽车、HUAWEI WATCH D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华为智能眼镜等搭载HarmonyOS的新品,持续构建万物智联的全场景生态。

华为在本次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还正式发布了全新智慧商务旗舰轻薄本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全新升级的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是华为笔记本电脑产品中的商务旗舰系列产品,该系列诞生以来一直在高端轻薄本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本次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在PC轻薄本原色全面屏时代的基础上,将给用户带来更加惊艳的智慧办公体验。本次新品以设备协同和生态融合构建智慧办公核心概念,让设备的连接与操作实现协同,系统与应用的生态实现融合体验一致,让人从复杂的操作和低效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配合高性能与创新体验从而释放更大创造力。

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在保持产品一贯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创新性的智慧化功能。只需轻松一拉,PC手机、平板、显示器、智慧屏即刻连接,华为最新发布的超级智慧笔记本搭载“超级终端”功能,让你轻松运用PC全局管理多设备文件;超级终端赋予了PC更强大的“一体化”能力,让多个设备可以融合成一个“超级终端”,实现多设备协同管理、资源共享。PC从单一生产力工具转变成为了一体化调动多设备协同工作的“万物互联新入口”,带给用户超级智慧的新体验。此外,3.1K大屏视野真实显示无感边界,全新设计的压力触控板,模具更新带来的整体变化升级,根据华为实验室数据,性能释放较上一代提升100%、进风量提升60%。这样一款智慧商务旗舰轻薄本,值得关注。

1.png

超级智慧体验,智慧办公从此一拉即合

如今,人们的办公场景日益丰富,既需要在PC办公之余进行娱乐,又需要移动设备下进行生产力工作,往往在不停在各设备之间游走,一份信息也往往需要多次流转才能真正呈现在人们眼前。连接的复杂与繁琐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痛点。人们不仅青睐无缝的全场景生态系统,更加需要一种简单、直接

地开启设备之间协同的方式。鉴于此种弊端,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作为华为首款搭载超级终端的笔记本,在华为PC原有的智慧体验基础上,带来全新技术升级,实现用户跨设备无感连接、自然人机交互、信息无缝流转的全场景智慧体验。

2.jpg

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所搭载的超级终端让PC从“单一工具”转变为更“一体化”的万物互联新入口。用户只需要点击右下角的控制中心,进入超级终端界面,不同设备就可以与PC一拉即合进行互联。基于分布式技术打造的超级终端功能,打通Windows与移动设备之间的生态隔阂,使得两大终端系统实现互通、交互。从手机、平板、显示器,到鼠标、键盘、打印机,再到音箱、耳机,以及全新加入华为智慧办公设备协同矩阵的智慧屏,每个设备都能互相成为对方的功能模块,能力互助,资源共享,用户根据需求可自由组合。

超级终端的加入在原有设备协同功能基础上新增多设备文件管理与智慧搜索功能。PC和手机协同后,手机直接成为PC的一个盘符,无需数据线连接,PC的资源管理器中便会显示手机盘符,点击即可访问熟悉的文件夹式布局,轻松使用“多设备文件”。为了解决多设备之间碎片化存储搜索带来的不便,华为全新的智慧搜索功能不仅搜的快、搜的准,还可以在PC上跨终端查找文件和资料。在手机连接状态下,即可在界面看到PC与手机的相关内容,分类清晰,一目了然就像使用一台设备一样简单。

3.jpg

超级终端目前已经开启升级计划,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成为首发机型,老款机型的第一批升级将于2022年1月6日启动。

除了超级终端功能实现的硬件协同之外,生态融合同样也是华为智慧办公重要的核心能力,乐享移动App功能让PC也可容纳海量移动端的App,打破了不同系统生态之间的隔阂。乐享移动App自推出以来受到用户广泛好评,目前已上架的应用多达4200余款,好评高达98%(数据来源于华为用户调研报告)。用户通过华为应用市场一键下载安装后,就可以在PC上实现刷抖音、大众点评查美食等操作,用户不再需要在两个设备屏幕之间反复切换,只需聚焦一个屏幕,即可随心切换两种生态。

此外,华为电脑管家全新的智慧快录支持录制麦克风和系统内部的声音,电脑内外声音都能准确拾取,还支持三种录屏模式,仅录制屏幕,仅录制摄像头,录制屏幕和摄像头,可以支持在各种主流场景都可以有力发挥。尤其是课件录制、比赛解说,屏幕和摄像头的画面皆可同时录制在视频中,画面更加生动、直观。另外,录屏摄像头还支持背景替换和AI人像抠图功能,无论你是在家里、户外等地方录制都可以一键更换你想要的背景,或者使用透明背景仅保留自己的人像,用户可以不用太在意录制环境,即使杂乱也不用担心暴露个人隐私,简简单单就可以制作专业且纯净的视频。

超级交互体验,舒适办公尽在掌握

入目惊鸿,人与PC的交互从屏幕开始。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搭载3.1K原色全面屏,屏占比高达92.5%,支持10点精准触控,尺寸相较上代13.9寸提升至14.2寸,带来所见即所得的视觉体验。不仅如此,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在显示方面也十分出色,首次采用华为3D Lut专业校色方案,是全球首款获得德国莱茵TÜV专业级双色域色准认证的笔记本,在P3色域和sRGB双色域下达到色彩准确度ΔE<1的显示效果。同时,这块屏幕还具备10.7亿色彩显示、VESA DisplayHDR™ 400 认证、90Hz高刷等优点,拥有更细腻真实的屏幕色彩;不仅看视频和大图很逼真舒服,还能满足专业设计师对色彩准确度的高要求。

4.jpg

一块好屏幕不仅要清晰,还要看得舒服。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从硬件底层进行专项研发,革新发光材料,获得德国莱茵TÜV硬件级低蓝光认证与德国莱茵TÜV无频闪认证,让眼睛舒适感光。沿着真实、清晰、流畅、舒适,四个维度重新确立了华为在显示领域的优势。可以说,这是华为笔记本迄今为止最好的屏幕。

隔空操作遇上触控板创新手势,交互超越键鼠束缚。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首次在PC上搭载AI隔空操作手势,支持左右挥动、上下挥动、按压三种隔空操作方式,应用超声波技术的优势在暗光环境下挥挥手即可轻松操作PC。

华为还在MateBook X Pro 2022款上为消费者打造出一块体验非常好的压力触控板,结合华为2012实验室自研软件和算法提升了整体触控板的体验,在原有舒适触感体验外创新性地推出6种操作手势,带给消费者更灵敏更便捷的交互体验:

单指关节连续敲击两下触控板,快速截取全屏;双指关节连续敲击两下触控板,即刻开启录屏;触控周围左右边缘与上边缘还能分别调整PC亮度、音量、视频进度条;右侧双指向内划入,还能快速调出通知中心,天气、快递、热搜等信息,一目了然。触控板内置华为分享连接区域,实现一体化多功能体验。

5.jpg

在听觉交互上,华为在MateBook X Pro 2022款轻薄的机身内搭载了高低音分频HUAWEI SOUND 6扬声器,其中4个低音单元采用背靠背设计,在不增加厚度的前提下,低音震撼,高音通透。结合华为声立方“声场重建技术,带来重建出比实际扬声器位置更加开阔的虚拟声场,让音乐富有层次,更具有方向感。

超级设计体验,优雅办公尽显从容

华为对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外观模具也进行了全新设计,相比上一代产品,笔记本的曲面过渡和边角设计较上一代产品更加平顺,采用了楔形设计,握持更加舒适。机身采用精密的全CNC Unibody一体化金属机身工艺,在屏幕顶端放置一颗720P与红外功能二合一的极点摄像头,同时依然做到了高达92.5%的屏占比,兼顾了人脸解锁、沉浸全面屏两大体验。

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同样实现了轻薄体积和强劲办公性能的巧妙平衡,性能强大,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图形处理表现出众,轻松应对复杂的图形处理场景,流畅创作。用Fn+P一键开启30W高能模式,相较上一代产品实现了性能释放提升100%(华为实验室数据)。

6.jpg

此次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搭载了两个鲨鱼鳍风扇,进风量提升60%,性能释放提升100%(华为实验室数据)。还引入了创新“C环”设计,该设计能够提升风扇进风性能。电池方面升级到更大的60Wh(额定容量)容量,带来强劲的续航表现,并配备90W小巧充电器,支持为华为笔记本、手机、平板三种设备的超级快充,做到了一充多用。

全新配置带来全面出色体验

7.jpg

       不止于此,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还支持一键指纹解锁登录、人脸解锁两种生物识别登录方式;独立的智慧语音键,可以一键开启智慧语音功能;AI降噪技术与静谧空间通话,识别、过滤人声干扰,静享远程会议沟通;在兼顾轻薄的同时带来难得一见的1.5mm高触感键盘,输入敲击更舒适;2X2 MIMO宽频Wi-Fi 6,畅享高速网络。

在软件层面,华为正式推出基于Windows平台的视频创作工具——花瓣剪辑PC专业版。作为一款功能较全面,高效易用的桌面端剪辑软件,花瓣剪辑PC专业版提供影视级别专业编辑能力,以及多种“一键式”操作的智能功能。AI人脸补光功能,能够自动识别脸部区域,将上传视频中的人脸进行智能补光,打造精致的脸部轮廓,实现专业调光、调色。

8.jpg

全新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共分为三个版本,售价已在此次发布会现场公布:i5-1155G7/16GB+512GB版售价9499元;i7-1195G7/16GB+512GB版售价10499元;i7-1195G7/16GB+1TB版售价12499元。各版本均有三款配色随心可选——翡冷翠、深空灰、皓月银。

2021年12月23日,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各版本已在华为商城、京东及天猫等电商平台,华为官方旗舰店、华为零售门店等启动预售,1月6日起正式开售,敬请关注。

围观 3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1/10055644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