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de List by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加速内存带宽创新:英特尔至强CPU Max系列,率先集成高带宽内存的x86处理器

治疗癌症、减缓全球变暖、保护生态健康——当今世界充满了各种挑战。因此,通过科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并充分利用不断增长的数据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数据的处理速度,也涉及能够处理的海量数据,以及数据在内存和处理器之间的传输速度

英特尔设计工程部首席工程师、英特尔®至强® CPU Max系列(代号Sapphire Rapids HBM)首席架构师Ugonna Echeruo如此描述这一挑战:究其根本,一颗CPU是从内存获取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并更新。CPU最终可以处理的信息量受限于数据传输管道的宽窄。管道越宽,CPU处理的信息就越多,相应地,完成的任务也就越多。

Echeruo补充说道,英特尔聚焦开发了一种新型解决方案来应对受内存带宽限制的工作负载。目前,解决数据受限的方案是利用高带宽内存(HBM),同时他也表示解决方案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该解决方案让CPU能够获取更多数据,让即使有着庞大计算需求的客户也能获得满足。尽管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本身就可以处理繁重的工作负载,Echeruo指出,其实高带宽内存特别适用于性能受制于内存带宽,亦或是同时受制于内存带宽和计算限制的工作负载。

EcheruoMax系列CPU的发布视为他在英特尔20多年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对此有充分理由——英特尔至强CPU Max系列处理器是英特尔首款也是唯一一款集成高带宽内存的x86处理器。

满足客户需求

Echeruo说,研究实验室和大学等客户是Max系列CPU问世的主要原因。

客户的应用程序需要大量内存带宽,而在使用现有产品时受到带宽的限制。他说,这些客户一直希望英特尔可以提高带宽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比如一个用海量数据进行科学计算的实验室。在没有高带宽内存的传统系统中,每个研究人员都需要利用许多计算节点来生成解决方案。得益于高带宽内存,Max系列CPU提高了性能和内存带宽,无需更改代码,最终能帮助研究人员使用更少的资源完成相同的任务,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生产力和能效。

高带宽内存基础知识

我们把CPU想象成汽车里的内燃机。汽车的性能受到了限制,是因为只有一定量的空气可以被泵入燃烧室与汽油混合。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的出现解决了汽车性能受限的问题。对于CPU,就是高带宽内存。现在我们可以让更多空气进入,达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的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CPU“管道(如Echeruo开头的描述)将更多空气输送到燃烧室。管道更宽,内存和CPU之间接口的吞吐量就会增加。有了更宽的管道,能力更强的CPU就可以处理更多数据,相应地也更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高带宽内存就像涡轮增压器,把CPU的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

应对挑战

Echeruo解释说,高带宽内存在CPU上的位置或接近程度是其成功的关键。高带宽内存焊接在电路板上,靠近处理器,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另外一个好处是,离得越近就越省电。

但毫无疑问,他说,这并不像把高带宽内存粘在CPU封装上那么简单。

1.jpg

Echeruo说:所有参与的团队都面临很多挑战。他解释到,设计确定后,团队就开始打磨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因此需要进行大量测试和验证,以确保高带宽内存方案取得成功。Echeruo还表示,我们想把这种增强型内存系统连接到英特尔最好的计算内核——至强内核,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他补充道,我们必须仔细研究产品中的每个IP,确保它们不会与高带宽内存产生任何冲突。我们需要确保能够充分利用尽可能多的带宽,必须弄清楚如何做出必要的更改,使高带宽内存成功地发挥作用,同时不影响标准产品的时间安排和交付。

发挥优势

Echeruo说能效是Max系列CPU的另一大优势。高带宽内存接近CPU不仅省电,而且在有高带宽内存的情况下,用户通常需要更少的系统和容量,这也会节约成本。在一些应用场景下,用户可以舍弃外部的DDR5内存,从而直接使用高带宽内存。

英特尔率先在x86处理器中集成高带宽内存,Echeruo认为这是英特尔的重要优势。展望未来,Echeruo认为其关键是利用英特尔的软件堆栈,使高带宽内存更易于且便于客户使用。

谈到用户友好性,不同于集成高带宽内存的GPUMax系列CPU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更改代码,省时省力。Echeruo说:越便于客户使用,他们就会越满意。这对英特尔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

创新不止于此。在几周前的2023年国际超算大会(ISC)上,英特尔展示了即将推出的高内存带宽产品,即代号为Granite Rapids的下一代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其支持Multiplexer Combined Ranks MCR)内存。

科技驱动,创造美好世界

至强Max将帮助拓展人们对于基础科学的认知。Echeruo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他不断前行。

Echeruo表示:这些产品将用于服务器中,推动企业现在及未来在基础科学、医学或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探索。

关于英特尔

英特尔(NASDAQ: INTC)作为行业引领者,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推动全球进步并让生活丰富多彩。在摩尔定律的启迪下,我们不断致力于推进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帮助我们的客户应对最重大的挑战。通过将智能融入云、网络、边缘和各种计算设备,我们释放数据潜能,助力商业和社会变得更美好。如需了解英特尔创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英特尔中国新闻中心 newsroom.intel.cn以及官方网站 intel.cn

围观 93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8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1.jpg

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集成开发环境现已全面支持基于国民技术N32 G/L/WB/A等工业与车规MCU的应用开发

嵌入式开发软件和服务的全球领导IAR近日发布的集成开发环境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9.40版,全面支持国民技术N32系列产品,其中包括基于M4内核的N32G452N32G455N32G457N32G4FRN32WB452N32G432N32G435N32L436N32L406N32G430N32G401系列MCUN32A455系列车规MCU,以及基于M0内核的N32G031N32G032N32G003系列MCU,方便全球客户基于N32进行产品开发。

国民技术N32系列MCU产品经过快速发展,已形成17个产品序列,超过100款量产型号,产品规划覆盖CortexM0M4M732位全线产品,公司已成为工业与汽车领域领先的国产通用MCU供应商。国民技术致力于芯片技术助力客户应用创新,加强生态合作提升客户开发效率,目前产品在工业控制、电机驱动、电池及能源管理、智能表计、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安防、生物识别、通讯、传感器、机器自动化等应用方向都已批量出货,并获得头部客户广泛认可。

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是全球数万名开发者首选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解决方案。凭借强大的代码优化功能,开发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所选MCU的性能潜力,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应用程序节能。不仅如此,该解决方案还提供了强大的调试功能,如灵活的代码和数据断点、运行时堆栈分析、调用堆栈可视化、代码覆盖率分析和功耗的集成监控,搭配IAR的硬件仿真器 I-jet,可以实现没有数目限制的Flash断点。

同时,集成的静态代码分析工具C-STAT 支持MISRACWECERT编码标准,动态代码分析工具C-RUN支持算术错误,数组访问越界错误等检测,帮助用户在日常开发过程中及早发现代码中的潜在问题,提高代码质量。此外,IAR还提供经过TÜV SÜD认证的功能安全版本,满足ISO 26262等十项功能安全认证要求,帮助用户加速功能安全产品开发和认证。

国民技术生态应用开发部总监徐超勇表示:“IAR是全球领先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工具和服务厂商,我们非常高兴与IAR达成合作。国民技术非常重视产品生态建设,N32系列MCU的开发生态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素,完备的软件开发、调试平台支持是N32系列MCU开发生态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此次与IAR 的合作,国民技术必将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客户,后续我们还会有更多产品加入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集成开发环境大家庭,为客户基于N32的产品开发提供极大便利。”

IAR亚太区副总裁Kiyo Uemura表示:“国民技术是中国通用MCU、安全芯片领先企业,我们很高兴可以和国民技术达成合作,共同服务于海内外各行各业的最终用户。近几年来,IAR和众多中国本土MCU厂商建立了生态合作关系,国民技术是我们在中国的又一个标志性合作伙伴。IAR提供的不仅仅是开发工具,更是安全的开发工具,这一点与国民技术生产安全芯片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开发者提供先进的工具和全面的安全措施,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嵌入式行业迈向更具创新性和完整性的未来。”

有关 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解决方案,请访问 www.iar.com/arm;有关 IAR功能安全解决方案,请访问 www.iar.com/fs

关于国民技术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民技术)2000年源于国家“909”集成电路专项工程成立,2010年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077),是通用MCU、安全芯片领先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重庆、香港、新加坡、美国奥斯汀、日本东京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主营产品包括:通用MCU、安全芯片、可信计算芯片、智能卡芯片、蓝牙芯片、RCC创新产品等,广泛应用于网络安全认证、电子银行、电子证照、移动支付与移动安全、物联网、工业联网及工业控制、智能家电及智能家庭物联网终端、消费电子、电机驱动、电池及能源管理、智能表计、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安防、生物识别、通讯、传感器、机器自动化等应用方向。更多信息,请访问国民技术官网:www.nationstech.com

关于IAR

IAR为嵌入式开发提供世界领先的软件和服务,帮助世界各地的公司创造满足当前需求和未来趋势的安全创新产品。自1983年以来,IAR解决方案在确保质量、安全、可靠和效率的同时,帮助工业自动化、物联网、汽车和医疗等行业的公司开发了超过一百万个嵌入式应用。IAR200多个半导体合作伙伴的15000个芯片与设备提供支持。公司总部位于瑞典乌普萨拉,并在世界各地设有销售和支持办事处。IARI.A.R.Systems Group AB 所有,在纳斯达克 OMX 斯德哥尔摩交易所上市,属于中型股指数(股票代码:IAR B)。如需了解详情,请访问 www.iar.com

围观 52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77.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 PlugFest验证来自60家公司、10个全球实验室,并将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进一步证明
• 关键活动包括新产品的一致性测试、安全测试和高级RIC测试
• RIC用例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推动网络优化(包括节能和负载平衡)方面的潜力

致力于让无线电接入网络(RAN)实现开放、智能、虚拟化和完全互操作的O-RAN ALLIANCE (O-RAN) 宣布已成功完成2023年春季O-RAN全球PlugFest测试。在此次活动中,主要运营商对O-RAN技术进行了重要的测试和验证,以支持并鼓励行业的持续采用。此外,O-RAN还公布将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现场和O-RAN ALLIANCE虚拟展览上展示一系列重要的最新进展。

2023年春季O-RAN全球PlugFest测试

2023年春季O-RAN全球PlugFest测试于4月至6月2日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的十个实验室进行,共有60家公司或机构参与其中。这些测试为参与者提供了O-RAN设备一致性、性能和互操作性的验证;解决问题并克服障碍,以更广泛地采用技术;并促进对新功能、新场景和新应用的探索。

O-RAN ALLIANCE董事会主席兼德国电信集团技术高级副总裁Alex Jinsung Choi表示:“O-RAN PlugFest的参与规模之大证明了行业的支持和部署势头。在2023年春季PlugFest中,我们通过测试新供应商的产品扩展了生态系统。参与者验证了端到端O-RAN架构的安全性,并展示了RIC在支持如服务质量和能源效率等关键用例方面的能力。”

O-RAN ALLIANCE欢迎其成员社区对PlugFest给予支持,并感谢本新闻稿下文列出的参与者。

O-RAN技术的最新创新将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和线上进行展示

O-RAN公司计划进行3个线下和15个线上演示,包括室内定位应用、5G与人工智能应用云经济、智能RAN控制、机器学习负载平衡和节能网络部署解决方案等创新。

这些演示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负载平衡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有效验证O-RAN网络安全性的能力。此外,引人瞩目的展示包括用于室内网络部署的节能技术和用于5G无线电单元测试的综合解决方案等。这些突破性的进步将彻底颠覆电信行业,反映了O-RAN ALLIANCE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开发更开放、智能和高效的RAN。

这些演示包含着一流科技公司的贡献,强调了O-RAN ALLIANCE创建更开放、更高效的未来RAN的决心。通过利用人工智能、云解决方案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O-RAN ALLIANCE正在引领网络性能、安全性和能源效率的大幅提升之路。

到访2023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观看O-RAN演示:

  • 英特尔及其合作伙伴在 N2展厅B13展台展示O-RAN能效技术 (TietoEVRY)

  • Sageran在N1展厅B124展台和N3展厅E93展台展示基于O-RAN的集成基站 (Sageran)

  • Rohde & Schwarz、VIAVI Solutions和Baicells在N1展厅E90展位展出O-RAN测试解决方案 (Baicells)

欲了解详细信息,请阅读我们的网站公告。这些演示即将在O-RAN ALLIANCE虚拟展览上亮相。

O-RAN ALLIANCE鸣谢以下机构的最新演示:Aarna Networks、ArrayComm、Artiza Networks、Baicells、GDCNI、Groundhog、英特尔、英业达、联想、LitePoint、NVIDIA、Radisys、Rohde & Schwarz、Sageran、VIAVI Solutions、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

2023年春季O-RAN全球PlugFest参与者

在韩国,PlugFest由KT在板桥的NIA 5G测试平台中心举办。参与者包括:ETRI、Fujitsu、Keysight Technologies、NTT DOCOMO和SOLiD。

在中国台湾,PlugFest由Auray OTIC and Security实验室在桃园和高雄两地举办。参与者包括:Anritsu、Askey、Calnex Solutions、Capgemini Engineering、Compal、资讯工业策进会、Inventec、ITRI、Keysight Technologies、LITEON、LitePoint、LIONS、Metanoia Communications、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NTUST)、Pegatron、Rohde & Schwarz、Quanta Cloud Technology (QCT)、SageRAN Technology、TMYTEK、Ultraband Technologies、VIAVI Solutions、Wistron NeWeb Corp、Xena Networks。

在欧洲,PlugFest由德国电信、EANTC、EURECOM、Orange和Vodafone在3个实验室联合举办:柏林的i14y实验室、索菲亚科技园的EURECOM实验室和纽伯里的Vodafone Central O-RAN实验室。参与者包括:Benetel、Capgemini Engineering、Dell Technologies、IS-Wireless、LITEON、Net AI、诺基亚、Radisys、Red Hat、Rimedo Labs、Rohde & Schwarz、VIAVI Solutions、VMware、VoerEir和Wind River。

在美国,PlugFest由新罕布什尔大学、COSMOS、CableLabs和POWDER联合AT&T和DISH Network在4个实验室主办:位于达勒姆(新罕布什尔州)的新罕布什尔大学互操作性实验室、位于北不伦瑞克(新泽西州)及纽约大都会区/东区(COSMOS)的北美OTIC、位于路易斯维尔(科罗拉多州)的CableLabs Kyrio O-RAN测试和集成实验室,以及位于盐湖城(犹他州)犹他大学的POWDER。参与者包括:Analog Devices、Calnex Solutions、Capgemini Engineering、EXFO、Fujitsu、highstreet technologies、IP Infusion、National Instruments、Red Hat、Spirent Communications、VIAVI Solutions、Wind River和Xena Networks。

关于O-RAN ALLIANCE

O-RAN ALLIANCE是一个全球社区,由300多家活跃于无线电接入网络 (RAN) 行业的移动运营商、供应商以及研究和学术机构组成。鉴于RAN是各移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O-RAN ALLIANCE的使命是重塑行业,使其朝着更智能、开放、虚拟化和完全互操作的移动网络方向发展。全新的O-RAN规范支持更具竞争力和活力的RAN供应商生态系统,并通过更快的创新来改善用户体验。基于O-RAN的移动网络同时提高了RAN部署和移动运营商运营的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O-RAN联盟发布了新的RAN规范,推出了RAN开放软件,并支持成员集成并测试其执行。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o-ran.org

免责声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权版本。译文仅供方便了解之用,烦请参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在 businesswire.com 上查看源版本新闻稿: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30612523531/zh-CN/


围观 3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76.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GS"为芯耀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耀辉")颁发了ISO 26262:2018半导体功能安全ASIL D流程认证证书标志着芯耀辉已经按照ISO 26262:2018版标准要求,建立起完全符合功能安全最高可达到"ASIL D"级别的产品开发流程和管理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芯耀辉全球总裁兼CTO李孟璋、SGS中国区功能安全产品线经理周娟及双方代表等出席了颁证仪式。

1.jpg

ISO 26262标准是全球公认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标准覆盖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包括功能安全管理、概念阶段开发、系统阶段开发、硬件阶段开发、软件阶段开发、支持流程、安全分析、产品发布等所有环节

芯耀辉全球总裁兼CTO李孟璋表示:"非常感谢SGS专业团队的指导和认可,此次芯耀辉顺利通过ISO 26262流程认证,标志着芯耀辉车规产品开发和管理流程以及车规产品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持续向市场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车规级IP及解决方案奠定了有力基础。"

2.jpg

同时,芯耀辉全球总裁兼CTO李孟璋提到:"芯耀辉是目前唯一可提供国产先进车规工艺全套车规级别IP解决方案的IP公司,同时产品覆盖行业主流对车规核心规范功能安全ISO26262和AEC-Q100车规可靠性要求。完整的产品覆盖,例如SerDes,DDR,PCIe,USB及MIPI等IP解决方案,可应用于汽车及工控的车规级SoC和车规功能安全级别SoC,补齐了国内车规工艺IP的空白。"

现场,SGS中国区功能安全产品线经理周娟也表示:"芯耀辉成功高效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流程认证,也得益于芯耀辉在IP芯片开发上扎实的技术基础,以及对车规级安全标准的深入理解与充分准备。未来对于车规级产品的功能性安全、质量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成为很多汽车及工控企业努力实现车规级能力蜕变的挑战和动力,SGS将持续助力更多企业实现车规级实力提升!"

未来,双方还将在后续的ISO 26262产品功能安全开发项目中深入合作,开展ISO 26262的更多产品认证项目,不断提升车规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关于芯耀辉:

芯耀辉成立于2020年6月,作为中国专注先进工艺的IP企业,致力于国产先进半导体IP的研发和服务,突破"卡脖子"技术,完善国产先进半导体工艺IP生态链。公司提供全面的高速接口IP解决方案,包括PCIe、Serdes、DDR、D2D、USB、MIPI、HDMI、SATA,SD/eMMC等涵盖先进协议标准的全栈式完整IP解决方案,这些接口IP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可以满足各种应用需求。凭借IP产品质量好、稳定性高、兼容性强、跨工艺、可移植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以及强大的本地化支持服务,获得众多客户量产使用,服务于包括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智能汽车、5G、物联网、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数字社会的各个重要领域。

关于SGS全球功能安全技术中心:

SGS是国际公认的检验、测试和认证机构,是质量和诚信的基准。SGS全球汽车安全技术中心能为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主要业务涵盖车辆、车规级芯片、半导体的功能安全,ASPICE,ISO 21448 SOTIF,ISO/SAE 21434信息安全等,并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审核认证等服务。全球技术中心负责人Martin Schmidt是ISO 26262的发起者和起草人之一,目前SGS的汽车功能安全专家超过80人,已经为全球客户颁发ISO 26262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认证证书超800张。

服务咨询:张女士  电话:18629145339, 邮箱:nancy-l.zhang@sgs.com

关于SGS(官微:SGS官方/SGS质慧生活

SGS 是具有140多年历史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总部位于瑞士。全球公认的质量和诚信基准。SGS拥有 97,000多名员工分布在全球2,650 多个分支机构和实验室。SGS连续八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入选富时社会责任指数。"2022全球最具价值商业服务品牌100强"中名列排行榜52名,蝉联TIC(测试、检验与认证机构)行业榜首。

SGS检测认证和培训自助式24小时平台www.sgsonline.com.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5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7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SGS携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协助电池行业安全出海

近日,在"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展览会"举办期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与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联合举办了国际首个电池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 -- 《动力和储能电池产品类别规则(PCR)》(试运行1.0版本)发布仪式,该PCR由SGS主笔,60多家电池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旨在深入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推动电池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内企业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顺利出海。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总监刘彦龙、SGS中国区副总裁辛斌、SGS绿色产品全球经理陈庆今博士、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桑田、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经理林光亮、弗迪电池有限公司RMC副总监张叔亚、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零碳业务发展总监常玉根、易碳数科高级副总裁桂志军受邀莅临发布仪式现场。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与SGS联合举办国际首个电池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 -- 《动力和储能电池产品类别规则(PCR)》发布仪式

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池材料生产国,是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我国锂离子电池用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的产量均占到全球的70%以上。近两年,欧盟及世界多国相继推出电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了中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门槛。例如,即将发布的"电池法规"要求在法规发布18个月后电动汽车电池、工业电池和LMT电池必须带有产品碳足迹声明,要求声明每个制造厂的每个型号的电池的碳足迹。碳足迹正在演变成一种隐形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有效应对这种绿色贸易壁垒,核算碳足迹并接受第三方验证已经成为电池企业出海必须开展的工作。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是国际上第一个电池行业的EPD平台,平台为电池产品开展EPD工作建立了详细的流程和规则,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规定的流程和要求制定了电池产品的类别规则(PCR)。EPD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数据和信息进行报告,并经由独立第三方验证,更具科学性、可比性,更容易获得外界认可。瑞典、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都相继建立了各类EPD平台,其中欧洲EPD起步最早,也较为成熟。 因此,我国率先建立国际首个电池行业EPD平台,将来与国外开展EPD互认工作,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电池行业的影响力和产业安全。

1.jpg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总监刘彦龙在发布仪式上发言

发布仪式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总监刘彦龙表示:双碳背景下,建立电池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及中国电池类产品环境足迹数据库,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系统化地支撑顶层设计与决策,是推动我国电池行业低碳生产、夯实电池产业全球优势的重要抓手。同时,建立电池行业EPD还有助于促进电池产品绿色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电池行业在全生命周期数据方面的自我掌控能力,为电池产业链健康低碳发展提供一手数据支撑。协会在电池低碳领域建立电池行业EPD注册机制,帮助企业快速地发布产品EPD声明,引领行业迎接挑战与机遇。本次在上海国际碳博会期间首发动力和储能电池产品类别规则(PCR)》(试运行1.0版本)也是EPD平台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2.jpg

产品类别规则(PCR)主笔单位SGS中国区总裁辛斌在发布仪式上致辞

SGS中国区总裁辛斌在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积极建言电池协会建立电池行业的EPD平台,很高兴受邀主笔制订中国电池行业EPD平台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品类别规则(PCR)》,并积极参与到中国电池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建设中。平台建设,标准支撑。此次,SGS携手电池协会在上海国际碳博会期间共同发布国际首个电池行业环境声明(EPD)平台 -- 《动力和储能电池产品类别规则(PCR)》(试运行1.0版本),标志着更加科学公正的电池产品绿色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电池行业低碳生产、夯实电池产业全球优势的发展底盘。

电池行业EPD平台技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单位代表常玉根致辞表示: PCR标准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全球的绿色低碳成为了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的一个主旋律。但与此同时,以碳足迹具体指标为要求的贸易"壁垒"也已逐步形成,对我国电池制造提出了巨大的低碳要求。在国内"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浪潮中,电池产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减碳压力,也扮演着碳中和革命先锋的角色。我国电池企业对产品碳足迹的研究和碳管理的建设,将成为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社会责任的一个全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也是应对以欧盟新电池法案为代表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破局之道。

发布仪式上还同期举办了电池产业链低碳发展圆桌论坛,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总监刘彦龙、SGS绿色产品全球经理陈庆今博士、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桑田、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经理林光亮、弗迪电池有限公司RMC副总监张叔亚等嘉宾就电池产业链未来的低碳绿色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3.jpg

电池产业链低碳发展圆桌论坛,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总监刘彦龙、SGS绿色产品全球经理陈庆今博士、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桑田、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经理林光亮、弗迪电池有限公司RMC副总监张叔亚等嘉宾出席

作为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工业自动化、道路车辆、消费电子、过程工业、核电、医疗、食品及大健康等领域大力推广碳减排技术,致力于降低碳排放,可提供专业、高效的低碳综合解决方案,如:SBT科学碳目标设定、ISO 14064组织或项目层面温室气体量化与核查、ISO 14067产品碳足迹量化与核查、PAS 2060碳中和宣告核证、ISO 14040/ISO 14044 LCA生命周期评价、CDP披露项目咨询、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节能诊断、能效测试、ESG报告编制审验、CBI气候债券鉴证以及绿色金融等。

了解服务详细内容,敬请联络:

张女士, 18629145339, nancy-l.zhang@sgs.com

关于SGS(官微:SGS官方/SGS质慧生活

SGS 是具有140多年历史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总部位于瑞士。全球公认的质量和诚信基准。SGS拥有 97,000多名员工分布在全球2,650 多个分支机构和实验室。SGS连续八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入选富时社会责任指数。"2022全球最具价值商业服务品牌100强"中名列排行榜52名,蝉联TIC(测试、检验与认证机构)行业榜首。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由SGS集团和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系统的中国标准科技集团共同于1991年成立,现已在全国建成了90个分支机构和200多间实验室,拥有16,000多名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在中国,SGS的服务能力已全面覆盖到纺织品及鞋类玩具及婴幼儿用品家居及轻工产品 电子电气农产食品生命科学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石油化工矿产环境工业交通和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的供应链上下游。

SGS检测认证和培训自助式24小时平台www.sgsonline.com.cn

稿源:美通社

围观 10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73.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企业高管往往依靠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来掌握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并制定日常业务决策。然而,在可持续运营方面,大多数企业组织使用的关键业务信息却是多源和孤立的,也缺乏真正推动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透明的业务数据。但是对企业来说,像管理财务绩效一样严格管理可持续发展绩效,往往又是必要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运用ERP系统这个数据"中枢"。

为了解组织如何运用ERP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IBM商业价值研究院(IBV)最近联合SAP与牛津经济研究院调研了全球2125名各行业的企业高管,其中191名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他们都在组织中参与可持续发展工作。这项名为《借 ERP 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业务发展共赢之道》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那些在环境成效和财务业绩两方面均优于竞争对手的企业,也是最深度的ERP实施者。

1‘.jpg

ERP——可持续发展绩优企业的秘密武器

ERP——可持续发展绩优企业的秘密武器

企业可以利用ERP记录、报告和处理企业级数据,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和可持续发展需求。ERP不仅可以记录组织中几乎任何业务流程,更可以将财务目标和环境目标联系起来,并保持指标的可靠性和可访问性。与其他系统结合使用,ERP 还可实现成本的透明度和可见性,从而助力企业以更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做出环境、监管和关键业务决策。

此次联合调研发现了两类反差很大的企业群体:

其中一类企业被称为"环境可持续发展践行者"(以下简称践行者)。这类企业占到全球2125位受访高管的15%,占到大中华区191位受访高管的25%。他们积极优先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实施具体的、公开宣布的计划,以远快于同行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除了优先推动环境改善,他们还依靠ERP数据结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表明,这类践行者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业务成就:

  • 创造了更强的财务业绩:全球和大中华区受访者中,此类企业的盈利能力比业绩不佳的同行分别高出 46%和57%。

  • 交出了更好的环保成果:全球和大中华区受访者中,分别有59%和66%的此类企业比竞争对手取得了更好的环保成果。

  • 打造了更具弹性的业务:全球和大中华区受访者中,分别有84%和77%的此类企业认同可持续发展计划有助于推动企业创新。

另外一类企业,被称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旁观者"(以下简称旁观者)。这类企业占到全球2,125位受访高管的36%,占到大中华区191位受访高管的33%。他们并不认为环境可持续性对所在企业成功至关重要,几乎未做出任何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承诺。

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总结了践行者取得成功的四个基本要素,被归纳为"携手共建环保生态的整体方法论"(如下图):

  • 战略:组织做出全方位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承诺,并将其纳入到环境可持续性战略中。

  • 创新:运用创新和转型思维,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

  • 文化:在组织内部建立激发和奖励积极行为的文化,推动实现可衡量的可持续性改进。

  • 技术:部署先进技术,运用数据洞察和创新,加快环境可持续性改善。

2.jpg

来源: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

IBM咨询丰富的ERP实施经验助企业实现可持续

要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地转化为行动,组织需要采用端到端的整体方法,将可持续发展计划融入到企业内部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营、流程、数据和合规中,从而推动实现可持续目标。在这方面,ERP 可以为运营、流程和数据提供技术基础,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颠覆性创新。

在借ERP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IBM咨询团队已经做了不少探索。IBM的SAP 实施专家运用久经验证的 ERP 方法,助力全球组织制定适合自身的转型路线图,降低成本、提高敏捷性以及改善业绩,积累了诸多案例。例如, 国内某运动鞋服行业领导者在保持业务发展的同时始终要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在此背景下,IBM咨询团队帮助该公司规划了 ESG 体系及SAP系统支撑,旨在推动绿色产品、双碳减排等关键议题与主营业务的融合与发展。

首先,IBM 基于鞋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框架,运用可持续发展成熟度模型,对该公司的 ESG 现状进行差距分析,并结合该公司的战略愿景和业务发展方向,制定了 2030 年达到 ESG 水平行业领先的积极目标。其次,IBM 根据当前的国际标准和合规要求,结合业务影响程度与投资者关注程度,筛选并确定该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优先议题,并制定目标达成路径。最后,IBM 帮助该公司优化 ESG 管理组织和运作机制,提出了SAP系统和数字化的支撑要求,保障未来可持续发展议题与公司业务模式的融合与落地。

ESG和SAP系统的规划,帮助该公司明确了长中短期的目标和落地举措。后续将通过SAP系统建设,帮助客户进行原材料溯源、碳足迹追踪,以及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等,助力其实现2050碳中和目标。

打造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已经不再是可选题,而是必答题。总体而言,企业高管承受着https://www.ibm.com/thought-leadership/institute-business-value/en-us/c-suite-study/ceo来自董事会、投资者、客户、员工和监管机构的巨大压力——他们需要带领企业减少碳排放和废弃物的负面影响,同时实现盈利的、可持续的低碳目标。全球来看,要求企业改善环境并依法披露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相关法规正在迅速增加。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打造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本身是有助于建立竞争优势的。

希望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SAP与牛津经济研究院推出的这份最新报告,能给那些正在思考应当如何计划并有效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管层带来启发,包括更多了解践行者的重要经验,以及运用ERP来提升和指导企业可持续性方面的具体行动。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借 ERP 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业务发展共赢之道》 https://www.ibm.com/downloads/cas/ZJM359DD 

关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IBV)

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成立于 2002 年。 凭借我们在商业、技术和社会交叉领域的独特地位,IBV 每年都会针对成千上万高管、消费者和专家展开调研、访谈和互动,将他们的观点综合成可信赖的、振奋人心和切实可行的洞察。访问 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中国官网,免费下载研究报告: https://www.ibm.com/ibv/cn 

关于IBM咨询 (IBM Consulting)

IBM 咨询是企业业务转型的催化者。凭借在战略、体验设计、技术和运营方面深厚的行业知识,我们已成为全球 3000 多家最具创新性和最具价值公司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全球 16 万名顾问采用开放的工作模式,将混合云和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想法、经验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加速企业业务转型。在业界知名的IBM 车库 (IBM Garage) 共创方法论及由各领域技术领导者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支持下,我们能给创新以速度和规模,为复杂的全球挑战带来解决方案。我们紧密合作,自由思考,并应用突破性创新在推动可持续变革的同时重构业务模式。

更多信息请访问: IBM.com/consulting

稿源:美通社

围观 38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71.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近日,全球免费上网平台WiFi万能钥匙顺利通过国际领先标准、测试及认证机构BSI的严格审核,荣获由BSI颁发的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IEC 27701隐私信息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意味着WiFi万能钥匙在企业信息处理的安全性、技术先进性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1.jpg

尚网网络CSO 龚蔚、尚网网络CEO 郑孝平、BSI亚太区首席数据治理标准专家 潘蓉

ISO/IEC 27001是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IEC 27701则是在ISO/IEC 27001上增加的隐私保护拓展要求,它将隐私保护的原则、理念和方法有效融入到信息安全保护体系中,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数据。

ISO/IEC 27001和ISO/IEC 27701两项国际通用标准,目前在金融、互联网、人工智能、制造、航空运输等各个行业有着众多优质实践。获得两大体系认证,标志着WiFi万能钥匙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和隐私安全处置及其保护能力均达到国际权威认证认可

2.jpg

WiFi万能钥匙运营公司尚网网络CEO郑孝平表示:信息安全是互联网企业的立命之本,企业内部人员和安全管理意识,是筑牢信息安全防线的基础。从产品业务层面,作为为数亿用户提供连接及"连接后"服务的平台,WiFi万能钥匙始终以高于行业的标准输出技术安全能力。在高效、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的保证下,WiFi万能钥匙协同业务层,持续更新技术,并积极与行业内合作,注重借力信息安全市场的行业间合力,多年来,WiFi万能钥匙的安全感知、安全检测、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发运用,为用户产品使用安全、隐私安全提供着全方位保护。

BSI亚太区首席数据治理标准专家潘蓉表示,WiFi万能钥匙用户日活量高,普及面广,在用户的信息及隐私安全保护上需要严格遵守内外部相关的规定,本次通过ISO/IEC 27001及ISO/IEC 27701两项国际标准的审核,证明WiFi万能钥匙现有的管理控制满足标准要求,能够更好的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也希望WiFi万能钥匙在后续的持续改进过程中,不断优化提高。

数字信任:BSI全面解决方案

BSI作为全球首家国家标准机构,特别在数字信任领域,始终处于信息安全标准的前沿,具备提供一系列以权威的国际标准为核心的认证和培训服务,赋能组织实现数字信任,打造具备韧性的数字安全体系。过去几年,已经助力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安全体系打造上卓有成效。

3.jpg

关于BSI集团

BSI 是一家助力组织将最佳实践标准转化为卓越习惯的业务改进公司,其企业宗旨是"激发信任,建造一个更具有韧性的世界"。一个世纪以来,BSI始终致力于追求卓越并促进全球组织采用最佳实践。BSI 在全球193个国家/地区拥有 86,000 多家客户,作为一家真正的国际企业,它拥有涵盖众多行业(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环境、食品、零售、医疗保健等)的丰富技能和专业知识。凭借其在标准和知识解决方案、保障服务、法规咨询及专业领域的专业所长,BSI 致力于帮助客户提升业务绩效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有效管理风险,助力客户最终打造更具生存力的组织。

稿源:美通社

围观 66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69.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指令精简、模块化、可扩展……已于2022年利用7年时间达成出货量100亿颗的里程碑,RSIC-V正在充分发挥自身的开放开源优势,一路开疆拓土。身为RISC-V的发明者与领导厂商,SiFive正发挥开源生态叠加未来计算新范式的“链主”效应,致力于将RISC-V的无限潜力引领至高性能处理器与高算力场景应用中。

同时,100亿颗RISC-V处理器芯片中,近一半产自中国的亮眼数据有目共睹,RISC-V在中国市场信心持续走高,在此大环境背景下,SiFive亲自运营中国市场与业务,希望和中国一起见证RISC-V和生态的腾飞。由RISC-V主要发明人、SiFive共同创办人兼首席架构师Krste Asanovic,和SiFive企业营销与业务开发资深副总裁刚至坚(Jack Kang),携手SiFive核心技术专家团和RISC-V生态合作伙伴齐聚的2023 SiFive RISC-V中国技术论坛——将于6月26日上海站、6月28日北京站、6月30日深圳站三城巡讲,报名火爆席卷中国开源生态链(报名渠道可见SiFive官微信息ID: SiFive_CN

SiFive新闻稿配图-1.jpg

图1. SiFive RISC-V中国技术论坛3城巡演开启,扫码即可报名

共探重要风口领域趋势,RISC-V专家天团巡讲要点剧透

每当谈及RISC-V在未来全球芯片架构格局中的地位,“三分天下必有其一”不仅是业界对其的描述,更是愿景。当前RISC-V已在对生态依赖较小的嵌入式、低功耗应用场景中取得具体成绩,业界都在期待基于RISC-V的“出圈”应用。

SiFive新闻稿配图-2.jpg

图2. RISC-V主要发明人、SiFive共同创办人兼首席架构师Krste Asanovic(左图)SiFive企业营销与业务开发资深副总裁刚至坚(右图)领衔2023 SiFive RISC-V中国技术论坛三城巡讲

在当前RISC-V进击的关键节点,更需要全球开源社区拉通对齐。而在2023 SiFive RISC-V中国技术论坛上,不仅有RISC-V主要发明人、SiFive共同创办人兼首席架构师Krste Asanovic莅临现场,与大家共同探讨全球RISC-V的发展趋势,畅谈RISC-V迈向高性能处理器和高算力场景应用的展望,还有SiFive企业营销与业务开发资深副总裁刚至坚,深入介绍SiFive在各重要领域的产品与技术发展,更有首席技术专家和开源社区的发烧友们碰撞从AI/ML到车载到移动终端应用、再到开源工具等基于RISC-V的高性能应用基石:

矢量运算加码RISC-V灵活高效优势,AI/ML领域正被重新赋能。ChatGPT席卷全球让所有人重新认识了AGI,也让AI应用一瞬间风起云涌,变身今年最具潜力和价值的技术风口。在大学期间就已开始研究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并于2001年启动IEEE的802.11n研究小组,截止目前共有超过500亿个WiFi设备运用了其研究成果的SiFive AI/ML产品高级总监李本中眼中,RISC-V又将如何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发挥应用?

如今,SiFive Intelligence系列正在极力发挥RISC-V的矢量运算优势,以应对市场对于AI/ML及更高效能应用的运算需求。今年初,随着AGI和大模型深入人心,AI应用的需求层出不穷,据悉SiFive Intelligence X280现已被Google及众多客户采用,是RISC-V在AI/ML领域中最为成功的产品。

高性能处理成RISC-V进击的关键节点,SiFive又将如何助力?Google近期正式宣布Android将支持RISC-V指令集,这一官宣也被视为RISC-V成为产业主流的背书。基于RISC-V架构高性能处理器、支持Android被视作开源领域的破局关键。拥有超过25年半导体产业工作经历、其中有12年均为处理器IP工作经历,同时专精于处理器技术架构、工具链、验证与软件开发的SiFive首席工程师王开怀又将如何看待此发展进程?当然SiFive已身先士卒,构建了SiFive Performance系列,旨在为可穿戴与移动终端设备带来极致的灵活性和效能,以SiFive Performance P400/P600系列为例,它们已达到极高计算密度,对标Arm同级内核更具明显竞争力。

RISC-V加速上车?SiFive抢当车用CPU芯片开发与应用的核心伙伴双碳大背景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汽车行业“新四化”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对功能安全性(Functional Safety,FuSa)的承诺与保证。在熟悉车用半导体领域的专业团队带领下,SiFive已打造了具有多元产品、符合不同层级的ASIL安全标准的车用产品线——SiFive Automotive系列。那么为了应对汽车领域的独特属性,在追求PPA的同时,如何加强功能安全性?相信具备开发工具设计、软硬件设计以及由工具至应用的生态系统伙伴建立等深厚经验的SiFive产品营销高级经理林宗民会在现场为大家一一展开。

直面RISC-V工具链短缺难题,SiFive为众人拾薪反哺开源生态众所周知,在谈及当前RISC-V产业面临的问题时,工具链不健全,产业生态不完善最常听到,在RISC-V当前进击高性能处理器与高算力应用领域时,工具链和生态的问题就尤为重要,SiFive作为RISC-V的发明者之一以及业内推动创新的重要角色,将以自身之力,以“链主”身份带头助力RISC-V开源生态的高效长期发展。

最近,SiFive已将其WorldGuard安全解决方案捐赠给RISC-V国际基金会,进一步标准化生态系统,并确保RISC-V产品的最高安全水平。正好在论坛现场,来听听在微处理技术和嵌入式安全方面拥有多年经验,曾任职于多家领先半导体公司担任研发与客户技术支持的SiFive首席现场应用工程师张岩讲解从嵌入式到应用处理器及开发工具。

链接全球一线生态合作伙伴,合力加码RISC-V重塑未来计算

随着RISC-V在AIoT领域站稳脚跟,向着高性能应用领域拓展成为下一步的重点,继续向高主频、高性能演进;随着硬件稳定性的提升,软硬件全栈成为必然;软硬件协同又将带动RISC-V走向更广的生态合作,同时在商业合作上涌现更多新模式、新合作、新生态。

作为RISC-V开源开放精神最有力的传承者和发扬者,SiFive可以说引领了RISC-V的创新之路。囊括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商中大部分企业的合作与订单;Google已宣布将RISC-V架构作为Android的主要支持平台;三星、高通更于 SiFive 开始发布高性能应用处理器系列就已率先宣布与之合作,至今许多业界领导厂商已将该系列导入移动设备、高端穿戴设备和其他各类应用芯片。至今,SiFive RISC-V处理器已经涵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车用电子、数据中心、移动计算、与消费电子等高效能计算。

SiFive新闻稿配图-3.jpg

图3. SiFive RISC-V中国技术论坛嘉宾阵容庞大、生态伙伴大咖云集

本次论坛,SiFive不仅展示了自身对RISC-V如何开拓于各热门高性能领域的成熟产品和技术进展,更携手一众生态合作伙伴共襄开源盛会。新思科技、Imperas、Green Hills Software、思尔芯(S2C)、芯带科技的专家代表,将从EDA工具、软硬件的仿真、面向RISC-V系统的软件方案、RISC-V应用于无线通讯领域等角度带来自己的洞察和见解,更将在论坛现场的展位中展示自身方案并与开源社区的发烧友们开放探讨。

SiFive新闻稿配图-4.jpg

图4. SiFive RISC-V中国技术论坛生态合作伙伴将同期带来演讲及展位展示

同时,SiFive还在本次论坛会议现场准备了丰厚的奖品,例如SONY PS5、Beats Studio3 Wireless头戴式耳机、Mophie磁吸折叠三合一无线充电器MagSafe、Apple Watch Series 8、Targus背包以及京东卡回馈各位参会观众,并有惠及所有到场观众的SiFive限量专属纪念品,先到先得。

据RISC-V基金会发布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RISC-V芯片出货量将突破800亿颗,增长速度远超原预计的600亿颗。因此,站在2023往后看,今年正是RISC-V“蝶变”的关键年,了解高性能处理器的设计秘诀、近距离和开源技术专家天团讨论趋势、前瞻RISC-V在移动计算、AI/ML、汽车等3大顶流应用领域的发力方式……“RISC-V将无处不在”,来2023 SiFive RISC-V中国技术论坛必将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今年首屈一指的独家RISC-V开源盛会,不容错过!席位有限、报名从速,详情见SiFive官方报名通道(https://info.sifive.com/zh-cn/sifivedays)和官微信息(ID: SiFive_CN)。

关于SiFive

身为RISC-V的发明者与领导厂商,SiFive正在改变未来计算的典范,将RISC-V的无限潜力引领至世上最高性能与数据密集型应用中。SiFive所建构无与伦比的计算平台,能够在芯片设计的每个细分市场中,成功协助全世界众多科技领导厂商,从创新发想、优化至完美、并推出最先进的芯片设计解决方案,涵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车用电子、数据中心、移动计算、与消费电子等应用领域。SiFive与您同行,创造RISC-V的无限未来。

围观 40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68.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与泛林一同探索先进节点上线边缘粗糙度控制的重要性

1.png

作者:

Coventor(泛林集团旗下公司)半导体工艺与整合团队成员Yu De Chen

原文链接:

https://www.coventor.com/blog/how-does-line-edge-roughness-ler-affect-semiconductor-performance-at-advanced-nodes/

  • 介绍

由后段制程(BEOL)金属线寄生电阻电容(RC)造成的延迟已成为限制先进节点芯片性能的主要因素[1]减小金属线间距需要更窄的线关键尺寸(CD)和线间隔,这会导致更高的金属线电阻和线间电容。图1对此进行了示意,模拟了不同后段制程金属的线电阻和线关键尺寸之间的关系。即使没有线边缘粗糙度(LER),该图也显示电阻会随着线宽缩小呈指数级增长[2]。为缓解此问题,需要在更小的节点上对金属线关键尺寸进行优化并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

除此之外,线边缘粗糙度也是影响电子表面散射和金属线电阻率的重要因素。图1(b)是典逻辑5nm后段制程M2线的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到明显的边缘粗糙度。最近,我们使用虚拟工艺建模,通过改变粗糙度振幅(RMS)、相关长度、所用材料和金属线关键尺寸,研究了线边缘粗糙度对线电阻的影响。

2.png

图1:(a) 线电阻与线关键尺寸的关系;(b) 5nm M2的扫描电镜俯视图(图片来源:TechInsights)

  • 实验设计与执行

在晶圆厂里,通过改变线关键尺寸和金属来进行线边缘粗糙度变化实验很困难,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由于光刻和刻蚀工艺的变化和限制,在硅晶圆上控制线边缘粗糙度也很困难。因此,虚拟制造也许是一个更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可以“虚拟地”生成具有特定线边缘粗糙度的金属线结构,进而计算出相应显粗糙度条件下金属的电阻率。

图2(a)显示了使用虚拟半导体建模平台 (SEMulator3D®) 模拟金属线边缘粗糙度的版图设计。图2(b)和2(c)显示了最终的虚拟制造结构及其模拟线边缘粗糙度的俯视图和横截面图。通过设置具体的粗糙度振幅(RMS)和相关长度(噪声频率)值,可以在虚拟制造的光刻步骤中直接修改线边缘粗糙度。图2(d)显示了不同线边缘粗糙度条件的简单实验。图中不同RMS振幅和相关长度设置条件下,金属的线边缘展示出了不同的粗糙度。这些数据由SEMulator3D的虚拟实验仿真生成。为了系统地研究不同的关键尺寸和材料及线边缘粗糙度对金属线电阻的影响,使用了表1所示的实验条件进行结构建模,然后从相应结构中提取相应条件下的金属线电阻。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实验更为简单,模拟这些结构时没有将内衬材料纳入考虑。

3.png

图2:(a) 版图设计;(b) 生成的典型金属线俯视图;(c) 金属线的横截面图;(d) 不同RMS和相关长度下的线边缘粗糙度状态

4.png

表1: 实验设计分割条件

  • 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为了探究线边缘粗糙度对金属线电阻的影响,用表1所示条件完成了约1000次虚拟实验设计。从这些实验中,我们了解到:

1.当相关长度较小且存在高频噪声时,电阻受到线边缘粗糙度的影响较大。

2.线关键尺寸较小时,电阻受线边缘粗糙度RMS振幅和相关长度的影响。

3.在所有线关键尺寸和线边缘粗糙度条件下,应选择特定的金属来获得最低的绝对电阻值。

  • 结论

由于线边缘粗糙度对较小金属线关键尺寸下的电阻有较大影响,线边缘粗糙度控制在先进节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工艺建模分割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金属线关键尺寸和金属线材料研究了线边缘粗糙度对金属线电阻的影响。

在EUV(极紫外)光刻中,由于大多数EUV设备测试成本高且能量密度低,关键尺寸均匀性和线边缘粗糙度可能会比较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对光刻显影进行改进,以尽量降低线边缘粗糙度。这些修改可以进行虚拟测试,以降低显影成本。新的EUV光刻胶方法(例如泛林集团的干膜光刻胶技术)也可能有助于在较低的EUV曝光量下降低线边缘粗糙度。

在先进节点上,需要合适的金属线材料选择、关键尺寸优化和光刻胶显影改进来减小线边缘粗糙度,进而减少由于电子表面散射引起的线电阻升高。未来的节点上可能还需要额外的线边缘粗糙度改进工艺(光刻后)来减少线边缘粗糙度引起的电阻。

参考资料

[1] Chen, H. C., Fan, S. C., Lin, J. H., Cheng, Y. L., Jeng, S. P., & Wu, C. M. (2004). The impact of scaling on metal thickness for advanced back end of line interconnects. Thin solid films, 469, 487-490. [2] van der Veen, M. H., Heyler, N., Pedreira, O. V., Ciofi, I., Decoster, S., Gonzalez, V. V., … & Tőkei, Z. (2018, June). Damascene benchmark of Ru, Co and Cu in scaled dimensions. In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Conference (IITC) (pp. 172-174). IEEE. [3] Techinsights TSMC 5nm logic tear down report. [4] http://www.coventor.com/products/semulator3d

围观 69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55.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
winniewei的头像
winniewei

共塑可持续移动出行新时代

  • 2023年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期间,博世展示助力实现可持续出行的多领域创新科技:新能源电力驱动系统、转向系统与驾乘安全、循环再利用与短距离绿色出行以及自动驾驶赋能智慧出行

  • 博世致力于成为气候行动先行者,通过提升能效、扩大自有可再生能源、采购绿电和使用优质碳汇补偿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四大维度提升碳中和质量

  • 2022年,博世中国区新增节能项目200多个,节能约3000万千瓦时,采购的电力已经实现100%绿色电力覆盖

加速可持续发展正当其时。6月11日至14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正式开启。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亮相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的低碳智慧出行展区,在位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6.1馆的展台现场(6.1 D010展位)分享多元绿色创新技术和产品,描绘可持续出行的未来发展图景。

1.jpg

全球市场对气候行动的日益重视正加速不同行业对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博世致力于成为气候行动的先行者,并相信科技创新对驱动低碳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博士表示,“在中国加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博世对电气化、智能化出行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以及对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视,将助力本土生态伙伴积极拥抱碳中和。”

多元绿色科技成就可持续的未来出行愿景

本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博世在展台现场设置新能源电力驱动系统、转向系统与驾乘安全、循环再利用与短距离绿色出行、自动驾驶赋能智慧出行四大专区,分享自身创新科技如何打造可持续、安全和舒适的未来出行愿景。

当前,博世持续投资电气化领域,提供多元技术与产品以满足不同车型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此次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博世不仅展出了应用于纯电动车的无级变速器CVT4EV,还带来了可适配于各款车型的eAxle电桥系统。作为一种灵活、紧凑且高性能的电动车驱动解决方案,eAxle电桥系统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主驱动系统或是搭配电子离合器提供额外动力和性能的辅助驱动系统。此外,博世两轮车及运动车辆事业部首次展出的轮毂电机和驱动控制单元专为电动两轮车设计,并具有使用寿命长,可靠性和舒适性高等特点,可满足中国消费者基于通勤、街头共享电动车、“最后一公里”等短距离出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

在出行智能化领域,博世也注重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舒适的驾乘体验。一方面,博世致力于推进智能转向系统与驾乘安全领域的出行技术。此次展台上,博世展示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新一代模块化制动系统。通过和ESP® 10配合使用,该系统能为车辆提供强大的动态减压性能,同时支持自动驾驶所需的制动冗余需求,还能帮助混动和电动汽车在高达0.3g减速度(覆盖日常驾驶大部分减速工况)下,实现几乎100%能量回收,从而有效提升续航里程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博世也通过加速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推动低碳智慧出行。展台现场以AR互动体验的形式展示了博世智能驾驶的诸多功能,包含以道路标志识别、针对电动两轮车的自动紧急制动、交通拥堵辅助以及遥控泊车辅助等为代表的行泊车高级驾驶辅助功能等。

循环经济战略同样贯穿于博世产品研发的价值链,塑造绿色的生活方式。博世汽车售后通过在市场上回收失效的博世旧件并更换重点部分配件,为车辆修理厂提供高质量、综合性的交换件产品品类。其中,在此次展会上展出的博世原厂交换件已推出了数字化工具,有效支持循环经济模式以及业务的可持续增长。

可持续发展贯穿全价值链

博世作为全球首家在生产经营端实现碳中和的工业企业,在推进低碳技术演进的同时,也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博世坚持技术革新,以绿色低碳为一大突破口引领自身业务的创新转型,不仅着眼于汽车电气化技术的发展,还在工业生产领域以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能源和成本效益,并在家用电器和舒适科技领域启动了多个项目,提供节能高效家电产品。2022年,博世优化了“四管齐下”的战略,从提升能效、扩大自有可再生能源、采购绿电和使用优质碳汇补偿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四大维度提升碳中和质量。

在中国,博世于2022年新增节能项目200多个,节能约3000万千瓦时。同年,博世中国的工厂使用自有光伏可再生能源电力达30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7%,且采购的电力已经实现100%绿色电力覆盖,并使用碳汇抵消不可避免的碳排放,例如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为达成2030年将整个价值链减少15%碳排放的目标,博世中国也正在推动关键供应商签署相应的碳减排协议,致力于与本土生态圈伙伴携手迈向碳中和。当前,业务合作伙伴的碳排放和气候活动已成为与博世签订业务合同的重要标准。博世也向中国的供应商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指南,从减碳意识培训、碳数据披露、碳目标设立、碳数据库建立、供应商碳意识成熟度评估和最佳亚太区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评奖等六个维度在供应链中推动碳中和具体行动。2023年,博世邀请了全球范围内2200多家供应商加入CDP碳信息披露项目,其中中国供应商约400家。“博世希望将自身在碳中和及全球项目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企业,携手不同行业合作伙伴共建可持续发展未来。”陈玉东博士表示。

关于博世

博世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汽车零配件和售后市场产品、工业传动和控制技术、电动工具、安防和通讯系统、热力技术以及家用电器。博世在1909年进入中国市场。截止至2022年,博世在华销售额达到1321亿元人民币,员工人数超过58000名。

有关博世中国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bosch.com.cn

博世集团是世界领先的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博世集团约421000名员工(截至20221231日)。2022财年创造了882亿欧元的销售额。博世业务划分为4个领域,涵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以及能源与建筑技术。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供应商,博世为智能家居、工业4.0和互联交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旨在打造可持续、安全和轻松的未来出行愿景。博世运用其在传感器技术、软件和服务领域的专知,以及自身的云平台,为客户提供整合式跨领域的互联解决方案。利用带有人工智能(AI)功能或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进互联生活。通过产品和服务,博世为人们提供创新有益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凭借其创新科技,博世在世界范围内践行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承诺。集团包括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及其遍布超60个国家的约470家分公司和区域性公司。如果将其销售和服务伙伴计算在内,博世的业务几乎遍及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博世集团于2020年第一季度在全球400多个业务所在地实现了碳中和。博世的长远健康发展建立在创新实力上。博世的研发网络拥有约85500名研发人员,其中有近44000名软件工程师,遍布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是由罗伯特博世(1861-1942)1886年在斯图加特创立,当时名为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博世集团独特的所有权形式保证了其财务独立和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使集团能够进行长期战略规划和前瞻性投资以确保其未来发展。慈善性质的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拥有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94%的股权,其余股份则分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和博世家族拥有的公司。多数投票权由罗伯特博世工业信托公司负责。该信托公司也行使企业所有权职能。

有关博世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bosch.com, www.iot.bosch.com, www.bosch-press.com, www.twitter.com/BoschPresse.

围观 54
评论 0
路径: /content/2023/100571754.html
链接: 视图
角色: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