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称人工智能(AI)是新的增长引擎,但同时也称治理仍存在碎片化问题,强调各国需加强协调,以形成一个全球公认的人工智能框架。
他说:“今天中国倡议成立世界AI合作组织,我们愿意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为全球AI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李强围绕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公共产品属性、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更加注重普及普惠,充分用好人工智能发展的已有成果。要坚持开放共享、智能平权,让更多国家和群体从中受益。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愿共享发展经验和技术产品,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让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球。
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硕果。要深化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合作,加强企业和人才交流,为人工智能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中国愿同各国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开源开放力度,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三是更加注重共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上最终修成正果。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各国对接协调,推动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规则。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积极参与推动多双边合作,愿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世界性年度盛会。除了论坛之外,大会还设有展览,企业将展示其最新的创新成果。据主办方介绍,今年有超过 800 家公司参展,展示 3000 多种高科技产品、40 个大型语言模型、50 款人工智能设备和 60 款智能机器人。
展会主要以中国企业为主,包括科技巨头华为、阿里巴巴,以及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宇树科技等初创公司。西方参展商包括特斯拉、谷歌母公司和亚马逊。
人工智能正成为中美竞争的关键战场
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技术竞争中的关键战场。
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其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OpenAI等在AI基础模型开发、算法研究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自1950年以来,约70%的关键AI模型和近60%最强大的大型语言模型均出自美国。2024年,美国机构开发了40个重要AI模型,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
而中国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也是投入巨大,发展迅猛。2025年1月,中国深度求索公司发布的开源模型DeepSeek-R1,通过算法创新和优化显著减少了内存占用和计算成本,打破了人工智能发展对计算能力的过度依赖,有力挑战了美国在该领域的传统主导地位。此外,中国在AI研究论文发表总量和专利申请数量方面位居全球领先地位,2023年,中国大陆机构的AI论文在全球总发表量中占比23.2%,被引量占22.6%,2010-2023年AI专利从3833件增至122511件,年增幅29.6%。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其视为重塑全球力量平衡的关键技术领域。2019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维持美国人工智能领导地位》行政令,明确了美国在AI领域的战略目标。2025年,特朗普就职首日启动“星际之门”计划,由日本软银集团、OpenAI、甲骨文公司联合注资5000亿美元,构建国家级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美国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环节的垄断地位。
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人工智能在中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政府通过政策、资金及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研发与应用。此外,中国还通过设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方式,推动AI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双方都试图在技术、市场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通过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等手段,限制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如限制高端芯片、软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出口。中国则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自身在AI领域的竞争力。
尽管存在竞争,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科研交流、人才培养、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例如,中美两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促进了AI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此次总理的合作建议也有利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