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在康复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传统康复模式的变革。2025年南渡江智慧医疗论坛上,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复创新产品总监杨志豪先生带来了主题演讲:《智能康复技术及人形机器人在康复中的进展与展望》,展示了公司在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系统与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最新成果。
一、智能康复整体方案:解放治疗人力与提升患者体验
杨志豪指出,康复领域在2015年前仍以传统手工治疗为主,依赖大量专业康复师。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傅利叶逐步将具身机器人引入临床场景,自2019年起形成了系统化的康复方案。目前,公司产品已服务全球超过2,000家医疗机构,并覆盖40多个国家。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通过上肢、下肢及手指关节多维度训练,实现神经损伤、脑卒中等患者的功能康复。同时,配套物联网系统保证数据合规性,将患者生物力学数据、安全存储与康复训练过程数字化,实现标准化管理。这不仅缓解了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人力不足的问题,也为社区、乡镇医院提供了可复制的康复解决方案。
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按需提供动力补偿,辅助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如拿杯子或瓶水;下肢机器人则聚焦站立、步行训练,尤其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二、虚拟现实系统:沉浸式场景训练与多模态数据融合
傅利叶研发的“伽利略系统”将虚拟现实与康复训练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单一功能训练模式。系统可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如公交、地铁、开车及商业环境,通过动作捕捉、足底压力传感等多模态数据采集,实现患者的综合能力分析。
这种沉浸式训练不仅适用于不同康复阶段,还可延伸至运动员训练与认知能力强化。例如,开车训练需要上下肢协调、手眼反应、平衡控制及认知判断,伽利略系统可通过1:1还原的虚拟场景帮助患者在安全环境中练习,最终实现真实场景的自主生活能力。
三、具身与人形机器人:康复进入“智能陪伴”时代
在康复机器人向人形机器人演进的过程中,傅利叶强调具身智能的重要性。设计拟人化机器人,需要充分理解人体的肌肉骨骼结构及认知行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以轻量化为特点,第二代在负重、交互能力及柔性外观设计上均有显著提升,实现触觉、视觉及语言的多模态交互。
杨志豪指出,人形机器人在康复中不仅承担运动疗法,还可提供心理陪伴、音乐疗法及情绪交互,为患者带来温度与人性化体验。同时,通过视觉、大语言模型与脑电信号结合,可实现动作纠偏与任务导向训练,增强康复效果。
四、产业前景与技术趋势
智能康复的未来,正在从“工具辅助”向“智能陪伴”迈进。结合虚拟现实、多模态传感、具身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康复不仅能够提升医疗效率,还能改善患者体验,实现生活功能的全面回归。
傅利叶的技术布局展示了一个趋势:基层医疗机构也能享有高质量康复服务,而高端虚拟现实与人形机器人方案为康复训练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智能化体验。未来,康复机器人与脑机接口、AI算法及数据分析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个性化康复方案落地,实现从功能训练到认知、情绪、生活能力全方位康复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