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on:面向实时控制场景的低延迟、可扩展RISC-V架构技术分析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随着RISC-V开放指令集架构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其开放、模块化、可扩展的特性不断被发掘。然而,在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IO外设虚拟化等方向,RISC-V的落地依然面临挑战。在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前沿创新技术论坛上,鹏城实验室工程师黄哲在其题为《Sophon:低延迟、可扩展的开源RISC-V架构》的报告中,提出了一套以“控制确定性+指令加速”为核心的Sophon架构方案,有效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1.png

架构设计背景与技术定位

黄哲指出传统通用处理器内核尽管在编程灵活性方面表现出色,但在需要纳秒级时序精度控制的场景中表现力有限。软硬件之间的调度不确定性导致行为不可预测,难以满足高可靠控制的需求。而硬件逻辑虽能实现确定性强的控制,但开发复杂、迭代缓慢。因此,如何让软件也具备硬件级的时间精度和响应确定性,成为Sophon架构设计的出发点。

2.png

为此,黄哲团队基于两条思路展开架构设计:单周期执行模型:构建能够在一个时钟周期完成所有操作的精简内核,实现软件级对时序的精准控制;高效指令扩展机制:支持批量操作数传输和多参数指令调度,将关键高频任务通过自定义指令固化为加速单元。

Sophon 内核架构详解

1 单周期精简内核

Sophon采用单周期五段式流水线,实现了从指令获取、解码到执行的每一步都仅需一个时钟周期。支持fGPIO、snapreg等轻量级控制指令,可实现在固定周期内控制IO状态变化,实现了“软件时序即硬件时序”的理念。

该结构中还引入SR(Snap Register)机制,允许在指令结束后立即访问数据,进一步压缩路径延迟,适用于高频IO模拟和控制场景。

3.png

2 PDA自定义指令接口

Sophon定义了名为PDA(Programmable Data Access)的接口,实现对标准RISC-V指令的增强扩展,分为两类:

Cast1:增强型自定义指令,支持同时传递多个操作数并并行控制多个数据路径,适合高频IO操作加速;

Cast2:适用于复杂逻辑行为的用户定制逻辑指令。

该设计打破了传统RISC-V自定义指令“操作数数量受限”的瓶颈,最高可传递30个操作数,满足多通道并发操作需求。

3. 应用实例分析:IO-Hub外设虚拟化平台

黄哲团队基于Sophon架构,开发了一款名为IO-Hub的控制平台,专用于高性能SPI接口模拟和并行外设控制。

4.png

IO-Hub结构设计

每4路GPIO及其辅助加速模块构成一个虚拟接口单元,多个虚拟接口通过并行通路驱动多路外设,支持多种时序接口(如SPI、I2C、PWM)在软件中进行仿真模拟。

 自定义指令加速优化

在标准实现中,对SPI每个bit的模拟处理需要11条指令;在Sophon架构下,通过自定义指令优化,降低至仅4条指令完成完整bit处理,显著提升接口模拟速率。

4. 性能评估

5.png

1 硬件资源对比

他指出评估结果表明,在集成多个SPI接口的应用场景中,Sophon+IO-Hub方案的资源开销明显优于传统实现,尤其在SPI接口数超过8路时优势显著。

2 实际运行频率

峰值性能:在50MHz内核频率下,单通道SPI接口模拟频率达12.5MHz以上;并行性能:可并行模拟8路独立数据流的SPI接口,单路模拟频率达4.17MHz,实现了多接口低延迟控制的目标。

总结与展望

6.png

黄哲指出Sophon架构通过单周期内核与可扩展指令系统的有机结合,成功将RISC-V架构优势扩展至对时序精度、延迟控制要求极高的嵌入式应用场景。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软件可编程内核具备硬件级控制能力;自定义指令扩展突破传统限制,支持高效多参数并行操作;在GPIO、SPI等接口模拟中实现性能与资源效率的显著提升。

未来,Sophon的核心理念有望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控制、实时信号处理和边缘AI设备等领域,进一步拓展RISC-V在实时控制领域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