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在康复医学与脑机接口技术快速融合的今天,脑卒中(中风)患者的运动康复成为脑机接口应用的最具潜力场景之一。近日,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束小康在第四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上分享了公司在康复脑机接口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实践,他领导团队开发的国内首款脑机接口主动康复训练系统,也获得了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一、康复脑机接口的定义与应用场景
束小康指出,康复脑机接口的定义不仅涉及技术,更关系到医疗器械的标准化和监管路径,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医保准入问题。康复脑机接口通过侵入或非侵入方式,采集中枢神经系统信号,并将其解码,实现患者与外部辅助设备的实时双向交互,形成闭环反馈,从而改善、修复或替代受损的神经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脑卒中患者常出现偏瘫:一侧肢体功能丧失,而另一侧肌张力异常。传统康复手段如针灸、关节活动器和手法训练效果有限,任务导向型训练和脑机接口的加入,为患者提供了主动参与康复的新方式。通过识别患者运动意图,脑机接口能够增强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使患者从“被动运动”转向“主动参与”,激发大脑神经可塑性,实现运动再学习。
脑机接口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脑机接口打字:输入型脑机接口,用于恢复沟通能力。
外骨骼运动控制:运动替代型脑机接口,用于肢体康复。
侵入式脑机接口:高精度脑信号采集,适用于重症患者。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安全、便捷,适合家庭和临床应用。
随着国家标准的出台(2026年1月1日起实施),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将被明确定义,进一步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二、康复脑机接口的临床范式与算法挑战
康复脑机接口的核心是闭环反馈与实时性。束小康介绍了两类典型反馈形式:高实时性闭环神经调控:通常小于20毫秒,通过快速采集脑电信号并即时刺激,实现神经重塑。
操作性条件反射反馈:实时性低(通常>5秒),通过引导患者调整脑节律实现脑功能恢复。
算法方面,脑机接口可分为同步式与异步式:同步式:训练基于提示(如左手运动想象),数据截取与反馈有序进行,成功率高。异步式:患者随时发起运动意图,算法需实时解码,技术难度高,出错率也高。目前临床应用中同步式脑机接口占主流。
信号特征主要分为两类:频域特征(体感运动节律,通常出现在C3/C4/C2通道附近)和时域特征(运动诱发波),其中时域特征识别难度较大。
三、RCT研究与临床证据
束小康分享了全球和中国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成果:德国2013年RCT:首次验证脑机接口对慢性中风患者的有效性,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国内华山医院、河北理工大学、天坛医院等RCT研究:多项研究显示同步式脑机接口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入组数量从几十例到近300例不等,均验证了脑机接口在卒中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全球首个CE注册产品:通过非侵入式脑电采集控制患侧手指运动,支持居家康复,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康复方案。这些研究不仅验证了脑机接口的有效性,也为注册申报提供了坚实的临床证据基础。
四、念通智能的技术积累与产品实践
束小康介绍说念通智能起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发团队,从国家973项目成果转化而来。自2017年成立以来,公司专注于康复脑机接口的研发与产业化,并在2019年推出首款产品。2024年,公司成功注册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证,并通过多中心临床验证,实现了显著的康复效果:患者在佩戴设备进行任务导向训练20天后,原本无法运动的手能够独立完成如抓筷子等日常动作。
束小康强调,在产品设计和核心算法的迭代中,公司坚持将临床需求与技术研发紧密结合,实现患者主动参与和个性化训练方案。这不仅提升了康复效率,也推动了行业标准化和临床规范化进程。
五、展望与行业启示
束小康的分享表明,康复脑机接口已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临床落地和产业化。通过同步式闭环训练、精准算法解码以及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注册,脑机接口在卒中康复中展现出显著价值。未来,随着算法优化、可穿戴化和家庭康复的推广,脑机接口将为更多患者带来主动康复的可能,也为康复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目前,康复脑机接口正处于从科研到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束小康和念通智能的实践,展示了技术落地的路径:从科学研究、临床验证到产品注册与应用,每一步都紧扣患者需求,推动脑机接口真正服务于卒中康复领域。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医疗创新与人文关怀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