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电子创新网张国斌

在今天召开的第四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上,十二毫米健康科技(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鑫磊先生带来了题为《AI+近视防控数字疗法新范式》的主题演讲。他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切入点,分享了团队在近视防控领域的创新探索,从传感采集到数字疗法的全链条AI解决方案,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在视觉健康管理中实现真正的“认知闭环”。
一、从负反馈机制汲取灵感:AI自适应控制眼轴增长
赵鑫磊指出,近视问题不仅是中国的公共健康挑战,也是东南亚地区共同面对的研究热点。传统防控手段往往聚焦于光照、距离等外部干预,而他提出——能否像生物体调控血糖一样,用人工智能构建“负反馈控制系统”去动态管理眼轴增长?
他解释道:“在生物学中,负反馈机制是维持生命稳态的关键,例如胰岛素通过A细胞、B细胞的调节控制血糖水平。我们希望人工智能也能实现类似的功能,通过算法建模和实时反馈,实现对眼轴发育的动态调控。”这一思路为AI驱动的近视防控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从被动矫正到主动调节,从静态诊断到动态学习。
二、三大核心产品构建AI近视防控体系
1. 近视危险因素监测仪——可穿戴AI感知终端
十二毫米健康科技自主研发的近视危险因素监测仪,是一款面向儿童的智能眼部可穿戴设备。该设备搭载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用眼距离、角度、环境光照等行为数据,每秒采样一次,每天可生成数百兆原始数据,形成高分辨率的“视觉行为画像”。
这款产品已在海南完成审批备案,成为目前国内首款可用于8岁儿童的AI近视防控医疗器械。它不仅具备72小时连续监测能力,还可在离线状态下进行数据采集与三级风险提醒,从而保证数据安全与使用舒适度。
2. 近视危险因素分析中央站——AI数据中枢
监测仪收集的数据将上传至“中央分析站”,这里融合了生活行为数据与眼轴生理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与趋势预测。系统可生成包含“实际眼轴变化”和“预测增长趋势”的可视化报告,为医生与家长提供精准参考,识别出高风险人群。
3. 人工智能近视防控数字疗法——闭环干预引擎
当风险趋势被识别后,系统会进入第三阶段——AI数字疗法干预。赵鑫磊介绍,这一阶段基于强化学习和生成式模型,能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通过行为激励、环境调节与生活方式优化,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用眼习惯。
例如,十二毫米与灵蓝科技联合研发的“智能调光灯”,可根据孩子的用眼行为与光照情况自动调整照明亮度与色温,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光环境疗法”。
三、领先国际:从单设备到系统化数字疗法
赵鑫磊提到,美国Meta公司也在2024年推出了类似的VEET视觉监测设备。但对比来看,十二毫米在系统架构与医疗落地上更具优势:
项目 | 十二毫米AI系统 | Meta VEET |
|---|---|---|
产品形态 | 硬件+AI算法+数字疗法闭环体系 | 单一硬件设备 |
重量 | 30克 | 80克 |
连续工作时间 | 72小时 | 24小时 |
开发阶段 | 已完成取证并在海南落地 | 工程样机阶段 |
赵鑫磊表示:“我们不是单纯做硬件,而是做一个完整的AI视觉健康生态系统——从传感、分析、到数字干预的闭环创新。”
四、构建“AI+眼健康”医联体:缓解医生稀缺困境
除了技术创新,十二毫米健康科技还着眼于行业生态建设。目前中国持证眼科医生数量不足一万人,缺口高达30万。为此,公司计划基于AI系统打造近视防控医联体平台,以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医生,实现精准筛查与远程干预。
未来,家长无需带孩子奔波于大医院,社区筛查点或无人问诊室即可完成检测、诊断与个性化防控。这一模式的核心,是AI模型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智能“传帮带”作用——让高级别医生通过算法经验赋能基层,实现真正的“智能公共卫生服务”。
五、结语:AI正在重构视觉健康管理的边界
赵鑫磊最后总结道:“我们希望让人工智能真正走进视觉防控的临床与家庭,建立一个数据驱动、自主学习、持续优化的健康管理系统。”
从负反馈理论到强化学习实践,从可穿戴监测到数字疗法闭环,十二毫米健康科技正在以AI为核心,重塑近视防控的认知边界,让“看得清楚”不再只是矫正的结果,而是可以被精准管理的科学过程。